百读不厌《西游记》

时间:2022-04-12 01:04:41

百读不厌《西游记》

如果说少年时读《西游记》觉得好玩,时过境迁,尤其过了而立之年,再来阅读《西游记》,便更有了一种深刻的感悟。书中刻画的唐僧师徒四人正喻示着不同的人呈现出与年龄、身份相应对的人生心态,以及对待自己所处社会阶层、肩负社会职责应有的精神状态。

少年不知愁滋味,无法无天真性情。《西游记》中着笔最多的当数孙悟空,而孙悟空也最为少年儿童所喜爱。之所以影视剧《西游记》一再热播,少年儿童仍然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个中最大的原因,恐怕缘于孙悟空的个性特点像极了他们,使他们有了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的崇拜和向往。

干事创业,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或缺少定力,坐不得冷板凳,或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无疑《西游记》中猪八戒给出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不折不扣树起了“榜样”和“典型”。动辄回“高老庄”,分行李总是跑在最前面……不仅自己斩妖除魔甘于和稀泥,还容易蛊惑人心、动摇军心。现实生活中,这种稀稀拉拉、松松垮垮的人不在少数。

诚然,《西游记》里面对于沙和尚此人,吴承恩确实着墨不多。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却是沙和尚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长期以来,老实人吃亏颇有市场,老实人一度被讥讽为傻子。而从沙和尚护送唐僧一路向西的历程考察,似乎傻人有憨福,往往在关键时刻,陪侍唐僧左右的还就是他沙和尚一人,也因此备受唐僧器重,并顺风顺水,于佛经取得之后立地成佛,修得正果。

作为班子的领头人,如果唐僧取经信心不足,估计《西游记》得另有版本。毫不客气地讲,唐僧确实没有变化多端、一招制敌的实战本领,但其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战略定力,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韧性,更有善于化解矛盾、沟通团结的宽容和耐心。可以说,整个取经途中唐僧是掌舵人,是主心骨,是定盘星,是确保取经行稳致远、稳中求进的“关键少数”。而眼下同样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唐僧身上的优点;同时,对照唐僧身上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上一篇:多媒体教室的人工智能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谈中职学校新型模块化机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