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学生笔尖飞扬

时间:2022-04-12 12:06:03

让“个性”在学生笔尖飞扬

【摘要】余秋雨说过:“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间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是的,我们的灵魂需要一种表述的方式,这种表述也是对生命的记忆和升华,而写作就是灵魂诉说、记忆的一种。所以教师也要将写作教学重视起来,让学生在情感灵魂的召唤下,写下自己的生命轨迹,让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整个人生在散发着光芒的笔尖处飞扬。

【关键词】个性 灵魂 情感 思想 写作教学

笔可以打开我们心灵的窗口,让我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书写将心灵一隅的情感迸发出去,我们的生命也由此被放逐在广阔的世界当中,而得自由。我们会在这种灵魂的挥洒中找到无穷尽的乐趣。我们会将所有的美紧密地聚集在文章中,使一些事,一种情感变换成化石,永久保存。对于写作来说,它的作用很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让他们为记录而发掘美,为了保存美而记录。

一、用真性情编织语言文字的花篮

文章最可贵之处是要有一种贯穿始末的真挚情感,这是文章的内涵底蕴,可以与我们的内心进行直接的碰触,给我们以感情的冲击力。可以说,对一篇文章的评价首先要以是否为真性情的抒发为标准。就如蒲柏说“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情感虽是抽象的东西,但它会透过语言文字,作为立体的存在物被我们所感知。感人至深的文章会让我们潸然泪下,相反虚情假意的叙述会让我们嗤之以鼻。所以,基于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怀着真情实感去构思文章,让文章变得厚重,不肤浅。

真性情不是传授的,它是存在在学生内心的天然之物。所以教师应该摆脱“范文”的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怎样写作的基础上,使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积淀、知识容量去构思一篇独一无二的文章。“范文”就好比一个模板,教师将其摆在学生的面前,势必会束缚他们的思维,长久下来,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的思路就难以打开,所以“人言、我也言”的文章缺乏真实情感。

二、在万卷诗书、万里路中拾得文字精华

学生生活的空间有限,所以他们的阅历相对来说不是很丰富,而且由于他们生活接触面比较狭窄,所以视野也并不开阔。这就需要他们“读书万卷,行路万里”,在读与行中积累经验。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丰富,收放自如。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读书、行路的过程中,也必须鼓励学生介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很好地驾驭书中的思想知识,避免其成为书的奴仆。

此外,决定文章好坏的另一层面是语言文字的韵味。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用溢美的文辞叙述出来较之用索然无味的语言更能打动读者。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词句的积累。长时间的积累运用会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这对文章的写作而言极其重要。

三、以独特的视角宣人所未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了解这一点。让他们明白自己属于这个世界当中最具特色的生命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这是他们的财富。并且,他们存在的环境也各不相同,要用独特的视角发现自己窗前所拥有的玫瑰园,并将这种美的感受用文字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为此称赞。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思想也是其灵魂的一部分,没有思想性的文章,不过是大量文字的罗列,很容易流于涣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将思想贯穿在文字的经脉当中,将文字联袂成篇幅,构建文章这一大厦。

四、饶有新意,实现文章结构的建筑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除了要有砖瓦和水泥等等构筑的材料之外,还要有整体的构建图。换言之,写文章如果没有很好的结构构思,那么情感和思想以及文字就成了一个个分散了的,自成个体的元素,而成不了具有整体性的文章。所以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很好的构思,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交叠在一起,形成一篇文章。

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文章结构的分类,如:总分总,递进式等写作结构。但这些结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教师要教学生突破原有结构的束缚,以自己构思出来的文章脉络为参照,用不同的体裁进行写作,如:书信体、说明体、诗歌体、微小说体等等。此外,教师还应摆脱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开头结尾,追求凤头龙尾的应试写作规律。

总结:

人无舌不能谈吐,心灵没有笔也无法将疾闪而过的情感遐思记录下来。可以说,笔是人心灵的舌头,倾泻在笔下的感情和思想是心灵深处诉说出来的语言。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把用笔来诉说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真实的情感,独有见解的视角,颇有文采或平实厚重的语言文字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文章大厦。记录自己生命中的点滴,使之借助于文字成为永恒,让个性在笔尖处飞扬。

【参考文献】

[1]李桦.写作美学浅论[J]企业与文化,2006,(03)

[2]邹大民.写作查办报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秘书工作,1999,(12)

[3]吴飞玲.浅谈大事记的写作[J].福建金融,2002,(09)

[4]苏边疆.从例文的表述样体浅探分析报告的写作[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芦岚中心小学)

上一篇:在瑞士快乐学习 下一篇:美国中学的科学奥林匹克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