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4-11 09:46:3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人精神的创新。现有的创新素质培养主要是以成果为导向的物质的创新,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涵,为探索“积极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1-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的挖掘,充满对激发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积极理念和思想,从而有利于开发人自身创造性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学会“积极创新”,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塞里格曼则认为:“心理科学原本就应有三项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2]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主体的积极情绪与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二是个体层面,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灵性、天赋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及其体验,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将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力量。因此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极其重要。由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模糊性等特点,学术界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产生过很多与创新素质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有创造、创造力、创造性才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精神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知识体系等内容为主旨,引导大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各项理论与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创新素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其核心。没有积极的心理,轻则不敢尝试,重则一蹶不振。创新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关联。创新素质的培养如果离开了积极心理,创新素质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源。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将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在创新素质中的内涵建设

积极心理学强调“建设人类的积极品质”,提醒人们心理学成立时确立的另外两项使命:帮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创新素质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

1.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个人具有积极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赖以产生的内在重要机制,并且在人的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心态的调整将影响大学生的创新状况,并且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外在环境和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评价。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人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自觉反省,随时调整好心态,才能应付未来的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创新目标。

在积极的个性心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6],更好的是一种“现实的乐观”,即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在客观面对现实的前提下能对环境或事件进行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现实的乐观”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为通过积极心理学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而乐观地认识自己,相信并挖掘自己生命中存在的积极品质,就会愿意进行创新,并对未来的创新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甚至要高于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只要能用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创新充满了乐观和希望,就会逐渐实现心理学中的“预言成真”效应,从而使生活更加富有创造性,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创新需要积极的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诸多方面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自我。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7]积极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新有关的人格特征,它会在创新活动中予以充分表现,和创新密不可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为人的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内驱力。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在能力。具有积极人格的人,在创新的历程中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个人品质都是符合创新需要的心理特征,是实现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人格保障。大学生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中的实践活动,这项复杂的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学生拥有健全和积极的人格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人格层次的积淀,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动力系统,并给予了方向性的保证,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

3.创新需要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体验和行为是与外在环境、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各种人际关系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仅限于个体内部病态的心理研究扩展到了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积极关系的研究。现在的创新越来越强调团队创新,即使是个人创新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何况创新正在逐步深入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得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必须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纳入到重要方面予以考虑。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高校的各种关系是其生活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而且除了高校之外,家庭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其他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不是在孤立的关系中进行创新活动,而是始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这就要求首先在创新团队中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减少发生情感冲突的可能性,建立起必要的情感依赖和信任,促进知识共享和相互协助的意愿。其次学校要培养同学之间关爱的校园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怀,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最后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向他们传达学生创新的正面信息,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通过多层面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减轻大学生创新的心理压力和孤独焦虑感,把强化积极的人际关系变成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三、探索构建“积极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当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与创新素质培养可通过“积极创新”这一概念有机结合。即实行“夯实积极心理基础――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再次强化积极心理――全面提高创新素质”的正循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由内在的心理素质提高到付诸外在实践,再到取得成果,从而强化内在的积极心理,不断地循环往复,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改变以往只是注重大学生成果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向内外兼修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夯实积极心理基础。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积极引导,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探究建立“积极评价和考核法”,即不再单纯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而是注重学生内在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兴趣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充分地对学生的正面情绪进行鼓励,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积极心理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帮助他们夯实潜藏在内心的积极能量,最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实践。

2.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之后,必然愿意参加各种创新活动,这个过程将是对积极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能力都将会逐步得到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积极心理,在积极心理的引导下实现创新实践。

3.再次强化积极心理。将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纳入到对学生的各种考核之中,建立长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尽可能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各种正面的评价,从而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充分地肯定自己的价值,实现由外在积极心理的影响到内在积极心理的塑造。

4.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以后,创新素质将会逐步提高,其言行会影响和带动周围学生,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少数学生一时的行为的培养,而通过提高积极心理和创新行为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创新素质。

四、启示

目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侧重于消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充分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开发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值得强调的是,大学生尚处于学习的阶段,其创新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能够取得的创新成果更是有限。而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心理培养而不是成果的堆积,形成创新精神和具备创新素质更为重要。只有把积极心理贯穿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始终,并与各种创新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2]Seligman E P. 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ps Forgotten Mission [J].APA monitor,1998,(1):12-19.

[3]Julie,K.N.&Edward,C.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9):993-1001.

[4]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5]陈娟,等.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2):487-489.

[6]Sandra S.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50-263.

[7]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6.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路径研究与模式构建”课题(13JY32);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理工院校学风建设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课题(JY12167)

作者简介:颜琼(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南昌航空大学讲师,科技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罗来松(198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法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上一篇:高校基础课程作业考评方式的改革初探 下一篇:创建教学资源 构建和完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