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盖斯墓”建筑空间与装饰

时间:2022-04-11 09:04:45

论“盖斯墓”建筑空间与装饰

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伊斯兰教对精神存在的理解与寄托。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是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规模不大,但在中国伊斯兰教徒中影响最大。“盖斯墓”基座为方形,圆形的拱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四周是木柱支撑的回廊。是一座融阿拉伯文化与中原汉唐文化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陵墓建筑,是研究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多元化的实物佐证,同时也对研究地域民族发展历史提供了形象启迪。

新疆各地区的伊斯兰陵墓建筑,受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技术手段的限定,存在着各自的文化差异,而陵墓建筑作为先驱升天之地,更是保留着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内容,无论是任何阶层对陵墓的建造都是皆精心构筑,而“陵墓”作为伊斯兰教徒来说,不仅是寄托了对逝者的追思、也是体现逝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及对后世的宿愿。位于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是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在中国伊斯兰教徒中影响力极大,墓中埋葬着唐朝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弟子“盖斯”,读这座神秘的绿色穹窿顶陵墓建筑,虽然建筑规模不大、装饰材料手法不多,但就表现形式而言,方形基座及穹窿式的圆顶构架、独特的图案形态和富于装饰的而单纯色彩,却传达新疆哈密地区特有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它特有的伊斯兰建筑空间与装饰风格,俨然成为了哈密地区伊斯兰建筑文化的象征之一。

“盖斯墓”占地8亩,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整个墓地为长方形(南北狭长)后部为盖斯墓主体建筑。“盖斯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圆形拱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拱式圆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下部为方形;外部建有回廊,南北各有7根,东西各有6根木柱支撑,四周有50公分高的木栏围起,结构精致,形体威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光芒闪耀的绿玛瑙,镶嵌在哈密的绿洲上,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是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圣地之一。

“空间”之道

首先在新疆传统的伊斯兰陵墓建筑中,也是十分讲究“天圆地方”这一修建原则,大多采用方形基础,顶部为圆形大穹顶,象征神与安葬者之间的沟通,传达出了人类对现实超越的欲望。并在宇宙中与神圣的天国相交汇,从而达到灵魂的终极完美。而在新疆繁多的古代伊斯兰陵墓建筑中,在这一点上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盖斯墓”。

“陵墓”朝拜在伊斯兰教徒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以礼拜、诵经、祈祷、祭祀的仪式活动,主要是围绕着麻扎建筑而展开的,这就向陵墓建筑设计提出了空间功能上的要求。起源于新疆丝绸之路多远文化背景的“盖斯墓”采用圆与方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圆与方在整体陵墓建筑空间关系上呈现为上圆下方的形式,内圆外方的结构,根据圆形与方形的视觉心理反应来看,“圆”可以理解为维护,体现了强烈的庇护心理,具有圆满、和谐的特性;“方”可以理解为结构,体现了一定的方向性,具有宁静、沉稳的特性。而根据人行动过程中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构成的知觉图式,和圆与方图式共同构成一个图式安全心理体系,这恰恰准确的传达了人类丧葬文化的本质。同时“盖斯墓”整体建筑布局、构件均体现了几何化的方圆结合概念,在方圆中追求美感,赋予建筑一种和谐而内敛精神价值,并将神圣的领域与圆方相结合来强化空间布局的流动性、及空间造型审美性,朝拜的信徒在通过一条围绕着圣物的环绕路线,进行心灵梳理的同时又给予信徒审美愉悦,它将所有宗教、艺术、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统一体融入到这座建筑之中,代表着真主的宽容与理解,体现出安葬者注重追求与宇宙共融、和谐统一的精神祈盼,并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建筑审美观念。

其次在“盖斯墓”建筑实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中的“廊”与“柱”在建筑空间格局划分和构成建筑外观特点上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不仅为建筑提供了自身的交通空间基础,还给朝拜者带来了通行上的方便,连接室内外与自然充分沟通,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环境,还给予建筑中以特定的装饰效果,进而强化整体陵墓建筑的设计美感,这绝对是本土建筑艺术与中原汉唐文化建筑艺术的融合体。

“廊”与“柱”在建筑中使用的多少,在中国传统建筑修建原则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在“盖斯墓”建筑中,墓主人是宗教圣贤人士,整个建筑的“廊”与“柱”设计上遵循了较高的等级,运用了四方围廊设计,并配以二十六根设计精美的木柱子,“廊”与“柱”对陵墓空间的处理、体量美化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补充,形成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延展性和引导朝拜者的作用。“廊”与“柱”在完成了“盖斯墓”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建筑装饰造型的主体组成元素,它不仅是建筑主体的重要点缀,更是锦上添花的浓墨重彩,同时也主导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感受,形成了新疆古代伊斯兰建筑独立的风格特征。不言而喻,“廊”与“柱”堪称盖斯墓的标志之一,肃穆而优雅地构成样式,渲染着建筑的主题,历史强化了岁月色彩,留下的是“廊”与“柱”实际存在的美学价值,这样不仅体现出遵循伊斯兰教信仰的情感,又充分顾及墓主人所处于的生活状态及地域生态环境,呈现了伊斯兰文化赋予的内涵,强化了“盖斯墓”独有的艺术特色。

“装饰”之法

纵观“盖斯墓”建筑装饰,我们并没有看到大量的“纹”与“色”的装饰元素,这与新疆传统的维吾尔族伊斯兰陵墓建筑截然不同,密集而种类繁多的纹样没有了,丰富而强烈的色彩对比没了,换言之是一种纹样简练、色彩纯朴的美学特征,这种“借鉴外来、融合本地、吸收其他民族与宗教的传统装饰”所呈现的表现方法、观察视角、审美观念和装饰风格,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艺术特色,更加彰显了伊斯兰教崇尚自然的精神价值观。

从设计学的视角来看,“盖斯墓”的装饰纹样及色彩搭配在整个建筑中呈现出了一种简洁素雅之感,精美的经文纹样配以和谐的色彩基调,是该建筑装饰设计的精髓所在。先从纹样装饰上看,陵墓建筑外立面没有做太多装饰,内部墙面上将经文纹样分别置于壁面四周,构成对称而均衡的形态,这些文字图案内容为“古兰经”经文,既点明了陵墓建筑的性质、又具有宣传功能。其中陵墓的拱式圆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琉璃砖组合而成的几何纹样运用在陵墓屋檐上、组合有序,疏密相间,给人以高雅而尊贵的视觉美感。“门与窗”因通风采光的需要,运用了几何图案,结构严整紧密,无始无终的折线组合,将几何纹样绞织在一起,瞬间传达出朴素而华丽的变化。这样的设计构思不仅将阿拉伯式风格体现出来还将中原汉唐文化的风格融会贯通其中,形成独出一枝的装饰感受。其后从色彩学上来看,陵墓建筑在色彩上以白、绿色为主色调,白色在伊斯兰陵墓建筑中亦占有相当的地位。不管什么民族,人类共同的将白色视为神圣、纯净、高洁,不可侵犯。同时从色彩学来看,白色肩负着扩大空间责任。“盖斯墓”内墙壁大面积地使用白色,使内部显得宽敞、明亮,增强了光照效果,有空间扩大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四壁和殿内顶部使用白色粉装,使人感到庄严、朴素、亲切等一系列情感效果。伊斯兰教建筑中对白色的喜好“一方面来源于中世纪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的风俗,另一方面,这种崇尚白色的民族心理也是受汉族视白色为纯洁、高尚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一种反映”。白色的纯净无暇和虚无缥缈 ,在盖斯墓的装饰上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绿色是唯一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能量的颜色。而在伊斯兰教的视觉意象中,最醒目的颜色也莫过于绿色。他们喜欢在清真寺中较多地使用绿色,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大多数民族是生活在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地区。而绿洲是人类生命、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所在,是幸福而又神圣的地方。有绿色便有牧草,它使人类、牲畜及万物得以生存。因此,绿色毫无悬念地成为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对各种色彩的首选,喜好绿色成为他们的传统习俗。他们在清真寺等宗教建筑上大量使用绿色,显示了强烈的人文情趣、民族向往和宗教心理。色彩是视觉传达的要素之一,它的适当组合,能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通感反映。对建筑形态来说,色彩往往依附于形,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色彩的运用比较复杂,不但要遵循一般的视觉规律,还要考虑具体的位置、面积、环境、功能等因素。在穆斯林陵墓这种特殊的建筑造型艺术中,不仅需要以造型、材料及空间给人以整体的建筑美和视觉效果,更需要利用建筑装饰材料及色彩本身的质感为传达宗教理念服务。伊斯兰教民族对色彩的追求倾向于单纯、朴素和自然,而不喜欢混杂色和中间色。从色彩学的一般意义上来看,“盖斯墓”建筑以绿、白色为主要色彩,交织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语意中多元文化的汇融,越升了伊斯兰民族人文情怀的张力,它的巧妙组合给人们许多情感迁移的联想,扩张出带有神秘意味的美感。

结束语

总之,“盖斯墓”是新疆历史的记载,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基于墓主的特殊身份和在历史文化中不同寻常的地位,所表达的宗教理念是伊斯兰教在新疆境内传播的一个明证。其陵墓建筑空间中的“圆”与“方”体现了建筑的庄重典雅、“廊”与“柱”在建筑空间格局上给予巧妙的划分,装饰搭配高雅广阔,华美朴素,充分的传达了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特征,它以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倾注着反复、抽象、无限的意念,传达了新疆地区特有的文化理念,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含有特殊的新疆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语意,是新疆传统伊斯兰陵墓建筑装饰艺术成就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资助: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YJC760049。

作者简介:马诚,(1980.10.12-)男,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刍议建筑工程优化施工管理的措施 下一篇: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