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精彩观点榜

时间:2022-04-10 06:44:57

好教育@精彩观点榜

这里梳理出2013年《今日教育》的十大精彩观点。它们浓缩了丰富的教育理想和情怀,也是引领教育人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

“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自古以来,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一身的技艺,受人尊敬,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汇中可见一斑。其实,当下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不也带有“匠”的痕迹吗?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江苏省吴江盛泽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薛法根

(详见2013年4期《不妨做个“教书匠”》)

生命成长是一件神奇而美好的事情。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然成熟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他经历过怎样的事,读过怎样的书,结交了怎样的人,到过哪些地方。人生不能缺失的东西太多太多,爱情、亲情、健康、朋友等等。但我认为,人最不能缺的应该是自由的精神,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东西的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 肖川

(详见2013年1期《五十述怀》)

一名中学生,当他有“思想”的意识之时,当他开始有理性的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有对探索的热爱,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教师有可能犯错误,校长未必有智慧,学校教的一切不一定可靠……如果学生敢于这样思考,是教育的幸事。

——著名特级教师 吴非

(详见2013年2期《让学生自由地思想》)

古人讲一个人一生可能3件事情很重要,即立德、立功、立言。有的老师没有读过很深奥的理论书籍但书教得很好,这是老师的一种实践智慧,但他缺乏一种内在的自觉,不知道为什么做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要跟别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只是表面地讲讲,背后的道理讲不出来。“立言”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回答其背后为什么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褚宏启

(详见2013年4期《重视理论思维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就是承认“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这是对儿童生长节律的必要尊重。对于绝大多数儿童而言,教育,并不是一个适合跨越式发展的事业。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政涛

(详见2013年6期《以生长的眼光审视儿童的需要》)

从2到4岁,父母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敢于对孩子说不”。这个时候给他说“不”,告诉他这个好可以做,那个不好不可以做,孩子就会建立起辨别是非的规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详见2013年6期《父母的觉醒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哪里去了?我个人认为,一是“唯上”“唯书”的不良风气导致国民创新文化的缺失;二是“窝里斗”这种民族劣根性导致我国缺乏协同创新,而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创新离开众多科学家的合作已无法进行;三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恶习导致科学界浮躁得已经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做学问;四是缺乏真正有效的创新机制——企业家文化。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详见2013年7/8期《解放每个儿童的创新能量》)

一个教育“流派”能否成立,最关键的还要看它有没有理论建树和实践成果。我想,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妨先不着急占山为王、聚众创教,进而糟蹋了“流派”这个原本美好的词。需要的恐怕是诚心诚意地问上一问:“教育,到底需要这些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特级教师 凌宗伟

(详见2013年9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流派》)

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大家要记住: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详见2013年10期《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们的校长大多走的是“教而优则仕”的道路,所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就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说,都曾经是一把好手;可问题在于,校长的身份并不是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示范者,而是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路人和保障者。校长不能用自己的优秀来要求教师,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管理,来成就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优秀,来成就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优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校长 周彬

(详见2013年11期《校长办好学校的几个要点》)

上一篇:“树人”文化为百年树人,树百年发展之人 下一篇: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