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因材施教”

时间:2022-04-10 05:37:49

【前言】也谈“因材施教”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对于自信满满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才能服人。笔者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又做了十多年的结构设计,在讲这门课时就把许多建筑管理知识融入实际工程中,而且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知道的本地的一些工程,并且有意识地加进一些比较专业的结构知识,...

摘 要:同是一门课,当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特点不同、前导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时,它的侧重点、讲法、案例选取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本文试图从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改进专业课教学“因材施教”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项目管理 不同专业 案例 教学体会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我校的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我院主要面向建工、项管、造价、文秘、投资、装饰和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同是一门课,当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特点不同、前导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时,它的侧重点、讲法、案例选取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就成了授课过程的重点。本文所谓“材”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受班级容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实比较难,但针对每一个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一、在建工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对于建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远比项目管理重要,再加上是考查课,所以这门课还没开始讲就已经处于劣势。针对这种情况,应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以“进度管理”这一情境为例。通过学习“进度管理”应使学生掌握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和施工进度检查与调整,建工专业的学生学过《施工组织设计》一课,对于流水施工和网络图并不陌生,所以重点不能放在如何绘图和计算上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弱化“进度计划编制”的内容。教师直接给出一个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让各小组就此进度计划的项目划分、工作持续时间、各工作的搭接是否合理进行分析,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了充分的分析,后面进度计划调整时就有了理论依据。或者假定某工作因故延迟,让各小组进行进度计划的调整。通过实例与实战相结合、小组讨论、启发和互动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独立检查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信满满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才能服人。笔者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又做了十多年的结构设计,在讲这门课时就把许多建筑管理知识融入实际工程中,而且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知道的本地的一些工程,并且有意识地加进一些比较专业的结构知识,甚至是他们从没听说过的,从而迅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与好奇,逐渐开始重视这门课。在上述进度管理的教学中,笔者以位于新华大街的“大厦”的施工过程为例,把进度管理的理论知识放到具体的案例中去。等讲完案例让学生看书时,他们才知道,原来进度管理的目标、进度管理的原理和程序,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调整,甚至工程变更、索赔以及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被动情况,他们已经都学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讨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工程;学生相信老师能把自己的知识乃至失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因而折服。这时再讲理论就容易多了。

建工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男生多纪律差,去工地实习过的人也很多。针对这一现状,我让那些因为去工地而缺课较多的学生站上讲台,讲讲自己在工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当做考核的一种形式。一开始这些学生不愿讲,后来讲到停不下来,一些没缺课的同学也想讲,还有个学生竟然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教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效果非常好。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知材”,学生一旦得到尊重和理解,就放弃了对立情绪,知道工地实习和课堂学习并不对立,施工和管理并不对立,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便于“施教”了。

二、在监理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监理专业最特殊。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在大二的时候都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学过;安全管理、投资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与项目管理同时在大三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的重要情境他们都要单独学,而且项目管理是考查课,其他是考试课。这样一来如果不另辟蹊径,这课就不好讲了。

好奇心、新鲜感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虑可以触发求知欲,有助于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活动。剖析错误案例可以起到设计疑虑的作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笔者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跳到第七个情境,讲合同管理,因为这是他们没有学过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单元。合同管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实施管理的方法,能够进行合同分析,并以合同分析的成果为基准,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比和纠正,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掌握索赔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能够在索赔工作中提取索赔的依据与证据。为了使学生们有新鲜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把一个有问题的合同案例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小组,再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接下来按小组组织合同谈判,最后要求必须达成协议签约。这样要求是试图通过启发和互动相结合、项目驱动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沟通与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的工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努力达成协议的能力。

这个单元设计的有问题的典型案例,包括合同的签订、执行、违约、索赔等关键知识。把学生们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一半同学扮演发包方,另一半扮演承包方,就案例中的事件进行索赔谈判。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深化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应时刻启发学生的思维。总结时,我告诉学生们:“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吵架”,实际工程中我们不能动辄就说:“法庭上见”,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有充分的证据,而且签合同时要有预见性,关键部分据理力争,还要知道有些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这堂课不仅教会了他们合同管理的部分专业知识,甚至还告诉了他们在即将步入的社会中如何做人。

“育材”要先“知材”,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能,从而便于“因材施教”。而找寻一个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特色及魅力,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

三、在装饰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教师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了解,怎样加强相互了解,成了“因材施教”的症结所在。批改作业就是一个相互沟通的途径。为此,在介绍了本门课的概况、作用及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后,我给装饰专业的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假如2012是真的”,通过这个作业了解他们的思想、素养、学习态度等,也想让他们有紧迫感,帮助他们理清思绪,知道自己最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不明白一个专业课老师怎么留这样的作业,等写完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看完作业后,我给每一位学生都写了评语,并在第二节课让部分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老师也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果然让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增加了师生的相互了解,也给本课程的授课方法奠定了基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获取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不仅与教师的教学途径有关,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对装饰专业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逐渐形成后,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得到尊重满足,充满自信心,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提高。

和建工专业及监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一样,装饰专业的学生没学过多少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虽然知识是新的,但学生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它。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学什么一定要知道有什么用。管理是形而上的东西,和专业没有太大的互相依存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专业都应当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但是,空洞乏味的教导理论上可行,实际却行不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装饰专业的学生没有多少建筑工程知识,管理课程又相对枯燥,为了配合他们的专业特点,教师讲课时应把案例由结构方面的换成装饰方面的。如质量管理工序控制实例,由“独立基础钢筋绑扎”换成“室内装饰施工”,因为他们学过装饰施工,所以觉得原来这门课和自己很贴近。进度管理的案例也换成了装饰施工过程,成本管理的案例加进了“悉尼歌剧院的成败”,是考虑到建筑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获普利策大奖的建筑有相当的敏感……实践证明,创造与专业有关的思维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兴趣最直接、最自然地转化为自觉的学习动机。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大部分同学都有认真学习的主观愿望,一旦进入了学习状态,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就变得好控制了。

教师和学生们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帮互学的关系。学生中有许多人才,他们能找出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能帮我解决电脑应用的问题,他们挑战自我努力争先的拼搏精神给我启迪,他们思想活跃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

四、在项管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项管专业的情况正相反,他们知道项目管理这门课对管理系的学生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心理负担,你必须讲出水平,讲出新意,才能不辜负学生们的厚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同时,通过学生的脸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内容,从而形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有些管理课程的内容确实比较枯燥,教师要通过表情动作、语音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情境。所谓情境创设,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理论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本质,以利于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具体做法就是为讲课内容设计一个引例,在这个引例中要折射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还要把学生置身其中的某个位置,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的方法之二是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事实上,任何人都离不开成功体验,它能使人感到愉快、得到满足、充满自信。体验成功的方法有很多:设置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示,针对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关键是不指定学生而是随意发言,还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让各种程度的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如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管理理论为技能服务,技能中则渗透着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涛.高职数学的情感教学与情境创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论体操教学中教学原则与手段的运用 下一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