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退耕还林栽培模式与技术

时间:2022-04-10 02:59:23

广德县退耕还林栽培模式与技术

摘要总结了广德县资源概况,分析了退耕还林的4种主要栽培模式,即竹乡特色型、立体间作型、生态兼顾型、林景结合型,并介绍了各栽培模式的适用区域、树种搭配、主要特色与效益评价等,由此拟定出广德县退耕还林7项栽培技术措施:适地适时适树适竹、多林种多树种多品种多类型混交搭配、垦翻整地清理、合理科学密植、科学管护、分类定向培育、综合开发利用等。

关键词退耕还林;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安徽广德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栽培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29-01

退耕还林是我国2001年全面启动的林业六大项目工程之一,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和推动广大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1-2]。广德县自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工程,3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 700 hm2,主要分布在9个乡镇(原16个乡镇),占退耕宜林地面积的80%以上,各树种分布主要为竹类的红壳竹、紫竹、毛竹、雷竹、黄古竹等,用材林类的水杉、杉木、杂交杨、枫香、外松等,经济植物类的茶桑果、吊瓜等,以及苗木花卉、园林观赏植物等。全县退耕还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各种高效经济林、生态林、丰产竹林、复合立体林、商品用材林、观赏风景林等,已形成具有中国竹乡地方特色、专业规模和较多典型的栽培模式。为不断总结广德县退耕还林主要栽培模式与技术措施,对广德县退耕还林项目工程连续进行8年的专项调查研究与统计总结分析,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技术资料,由此获得广德县退耕还林主要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该县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建设良性循环发展,为科学化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1广德县资源概况

1.1自然资源

广德县位于苏、浙、皖3个省8个县(市)交界处,地处安徽省东南、皖东南山区东北部,属天目山、黄山余脉的低山尾部或丘陵地带,大地构造属南京凹陷边缘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多变、气候湿润温暖,水资源丰富且有无量溪河和桐汭河贯穿县境南北,具有复杂多样的奇特地形地貌,形成竹类植物和北亚热带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分布适宜区。海拔14.5~863.0 m,分布由花岗岩、砂岩、页岩、千枚岩、板岩等和第四纪红土发育形成的地带性山地土壤,有紫色土、灰沙土、黄壤、黄棕壤、红壤、石灰土等,土层厚0.5~1.2 m,含有机质2%,pH值 4.0~8.0,肥力中等至肥沃。自然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6 ℃,年均积温4 950 ℃,生长有效积温2 200 ℃,年降水量1 300 mm,年均相对湿度80%,日照时间2 200 h,无霜期218 d。

1.2动植物资源

广德县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木本植物90多种、竹类70多种、动物70多种,主要地表植被以蕨类、蒿草、葛藤、菝葜、白茅、小杂竹为主。全县9个乡镇都有大面积竹林分布,引种栽培竹类植物已达150余种,以毛竹、红壳竹、刚竹、雷竹、元杂竹、紫竹、黄古竹等分布最多。主要经济特色植物有松类、杉木、竹类、板栗、茶桑果、吊瓜、苗木花卉、园林观赏植物等,已形成竹林、经济林、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风景观赏林、高科技示范林等规模经营基地,在安徽省林业建设乃至全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广德县退耕还林主要栽培模式

广德县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按照生态优先、兼顾经济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生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混交和立体开发利用,探索出三大效益兼顾、具有竹乡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的4种栽培模式。

2.1竹乡特色型

即注重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竹乡品牌、特色、优势、环境等,重点营建乡土优势竹种的丰产示范和规模特色基地,主要适用于南乡卢村、东亭等地的退耕田地,以竹为主,如毛竹、紫竹、红壳竹、黄古竹以及观赏竹等;一般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功能与环保作用,讲究速效丰产,实行分类经营科学管理,全力推广竹类丰产技术成果,分户经营结合专业承包大户联成规模特色基地,形成毛竹之乡、紫竹之乡、红竹之乡、元竹之乡、笋干之乡等。

2.2立体间作型

即通过林药、林花、林禽、林混、树种立体混交套栽、复合等方式,主要适于邱村、赵村、化鼓、东亭等丘陵岗地、坡耕地等,主营树种有竹、板栗、杉木、外松、樟树、桂花以及乔木型花木等,伴生套种间作植物有药材、花草、苗木、农作物、矮灌型经济作物等,同时还饲养各种家禽或办养殖场,套种食用菌、绿肥等。一般在注重长短效益结合的同时,突出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布局,讲究短平快和综合功能,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空间利用合理化,善于规避市场风险[3-4]。

2.3生态兼顾型

即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突出稳步发展和均衡经营利用,主要适于卢村、四合、杨滩、柏垫、新杭等高塝田、台田、冲田、石埂田、水域、湿地等,以水杉、杂交杨类、樟树、杜英、望春花以及绿化苗木等为主,兼顾吊瓜、茶、桑、果、药材等,在注重长期生态环保功能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收入,达到长效、永续、均衡、保护的目的。

(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229页)

2.4林景结合型

即将生态林、风景林、经济林等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生态景观和市场经济的综合需求,主要体现于承包大户、专业户、综合示范基地、专业林场、生态农庄、农牧场等,以水果、花木、苗木、风景林、特色经济林、观赏竹类等为主,讲究种养加、农林牧副渔、科工贸一体化,获取生态、社会、人文、文化、旅游、经济、精神、科技等综合效益,注重立竿见影、快速高效、多功能多用途多样化,投资规模较大,上档次,创品牌,影响力较大。

3退耕还林主要栽培技术

在传统常规树木、竹类栽植管理技术基础上,结合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条件,总结研究7项栽培技术[5-6]。

3.1适地、适时、适树、适竹

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生引种条件,选择并创造适合树木、竹类正常生长发育速生丰产的最佳生态立地条件,重点推广发展广德县优良乡土树种,如毛竹、紫竹、红竹、黄古竹、杉木、外松、板栗、樟树、桂花、望春花、水杉、泡桐、茶桑果等。

3.2多林种、多树种、多品种、多类型混交搭配

按照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园林园艺、观赏林、特色林等类型和需求综合立体混交搭配,在专业化规范化科学管理基础上,创建特色示范基地、综合复合丰产林、品种样板园等。

3.3垦翻整地清理

采取机械化挖土翻土结合人工清理平整,精耕细作,规范经营,重点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创造丰产、高效、优质的最佳立地条件和立体复合环境。

3.4科学密植

改变传统栽培经营模式方式,适当提高初植密度,如一般竹类造林密度为900~1 800株/hm2(是传统造林密度的2~4倍),达到提早满园丰产、提早收益高效的目的;如一般用材林、景观林则采取复合混交立体套种的模式,达到长短结合、增加收入、增加特色、规避风险的目的。

3.5科学管护

重点做好抚育管护、松土除草垦复、科学配方施肥、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建立排灌系统、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管理、预防自然灾害并重点保护植物不受侵害、适度修剪、钩梢、绑拉固定等。

3.6分类定向培育

按不同退耕区、栽培模式、经营类型、经营目标、林种、树种等分类定向培育,拟定不同经营类型模式的生产经济技术指标与丰产措施,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种样板,杜绝盲目零乱发展和粗放无序经营管理。

3.7综合开发利用

在量力而行、均衡发展、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将上述4种栽培模式有重点、有主次、有特色、有布局地结合融合起来,建立农林牧果花药复合经营系统。

4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牵涉农、林、水、土壤、气候、生态、社会、政策、观念、技术诸因素的复杂系统,在各地具体操作管理上仍出现一些不和谐、不科学的现象,如观念守旧、模式僵化、指导失误、粗放经营、部分盲目发展、任意引种混交、随意栽植管护、杂乱无章、在林种树种品种选择上的一轰而上与机械性模仿、毁林造林、擅改林地类型和用途、管护力度不够、技术培训未跟上、加工利用未配套、退耕还林中止后的利弊是非褒贬不一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按科学、专业、规范、严谨、现代、全新的模式与技术指导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退耕还林系统理论,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5参考文献

[1] 安徽森林编委会.安徽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林业基础与实用技术[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3] 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 程鹏,束庆龙.现代林业理论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程鹏.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

[6] 陈兴福.紫竹栽培与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1.

上一篇:环氧树脂砂浆在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