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对策

时间:2022-08-28 02:39:26

广德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对策

摘 要:该文概述了广德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成效,主要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把握“三个重点发展”,落实“六项举措”,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Σ吆徒∫椤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举措;成效;问题与对策;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14-02

广德县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县域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 主要举措及成效

1.1 实施“三大调整”,调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完成重点项目工程7个,创成国家级示范基地(区)9个(种植业8个、农业综合1个)。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级标准化基地等5个,建设3座标准化育秧工厂,配套各类农业机械达2000余台套;2016年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14元。二是调优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全县种植蔬菜、中药材面积分别为0.17万hm2、0.27万hm2,同比增长11%、15%;畜禽业提质增效,生猪、肉禽、蛋类规模养殖率达9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位居全省领先地位。三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大力推进农工、农商、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如荣达禽业发展蛋品加工,其生产的蛋白粉、蛋黄粉、免疫球蛋白等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徽风印象、和合生态创办邮乐农品广德馆、1号店广德馆,广德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展电商全体系建设,快速将线下优质农产品推广到线上等。

1.2 把握“三个重点”,促进农业主体规范化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广德县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大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贴息、品牌创建、示范创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强化主体培育。组建县服务中心,搭建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等平台载体,培育各类注册登记的农业主体1600余家。落实政企联系帮扶和包村联户制度,抽调174名农技干部与各类主体开展“一对一”指导。三是开展示范创建。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市级62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省级4家、市级3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56家。创建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4家。注重发展区域精品农业,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园区)5个,均居全省县级前列。

1.3 落实“六项举措”,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县确权面积3.39万hm2,涉及农户10.75万户,人口36.94万人,整体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完善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出台了《广德县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规范引导流转耕地1.7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3%,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获得土地流转奖补资金达200余万元。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出台了《广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桃州镇大木桥社区、太极洞管委会桃园村和邱村镇双岗村开展了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第二批10个试点村已经启动。四是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配套出台《广德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广德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等多项政策性文件,已公开交易农村产权11宗。五是稳步推进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选定广德县前路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广德县白洋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试点合作社,正在开展社员申请、股金出资和注册登记工作。六是加大财政支农保障力度。制定了《广德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筹集了100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村集体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开展“劝耕贷”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县财政安排300万元风险基金,已发放贷款2990余万元为无抵押的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困难。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当前广德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整体不强,粗加工产品多精深产品少,产业链较短且不完整,大多处于生产末端,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一些政策项目和金融扶持对发展小而精的特色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田基础设施缺乏后期管护资金;农旅结合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二是农业保险产业覆盖面窄、财政补贴少、保险额度低,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产权交易手续烦琐,配套政策不完善,进入交易中心后的土地,与双方自愿流转的没有区别;当前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旦经营主体经营不善,容易产生很大的社会隐患风险。

3 对策

3.1 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注重调结构、优布局 集中力量聚焦优质粮油、畜禽养殖、竹制品加工特色经济作物等产业,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要大力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推广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追溯技术,争创“三品一标”,实现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实施病害猪集中无害化处理,严格划定畜禽禁、限养区,启动禁、限养区养殖场搬迁和关闭工作。

3.2 以一二三产融合为重点,着力提品质、促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工型企业为龙头,延伸产前链条,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模式。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模式,让相关职能部门抓引导,企业拓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做服务,相互联合协作、抱团发展,加快产加销一体化。三是大力推进农旅结合。通过各类示范点、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馆、农家乐,将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深度融合,有效拓展农业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增加农业的比较效益。

3.3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不断增添新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市场建设,明确主体职能定位,理顺交易运行中政府定规则、市场建平台、中介搞服务的关系。增强农业队伍主动服务意识,与乡镇村对接,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变“进场办事”为“上门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分明、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原则,量化经营集体资产,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在组建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管理网络,不断完善土地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明确土地交易范围,健全土地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3.4 以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为补充,持续加强监管工作 建立完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保障制度,结合金融信用、安全生产、等方面,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发展多部门评分机制,实行分级动态监管,对经济效益好、周转正常的经营主体实行重点扶持,对负债高、隐患多、运行机制不健康的经营主体实行重点监管。完善现代农业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探索构建银政支持的一定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互助模式,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责编:张长青)

上一篇:宿迁市宿城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 下一篇:响应面法优化酶辅助提取佛手瓜总黄酮的工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