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10 04:53:58

3G时代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各大运营商对3G网络的大力兴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面对机遇,高职院校应加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动手能力 培养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0

近年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报读该专业的人数剧增。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实训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应对3G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3G时代社会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G”(英语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一共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和WiMAX。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十一五”期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种电子信息的处理和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外,专业方面必须具备基本电子电路(模拟、数字、高频等)的分析、设计能力;单片机或其他微处理器的应用能力;基本的信号处理、通信电路或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熟练的电子设备(产品)组装、调试能力;初步的企业管理等能力。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般开设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再开设高频电路、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为了增进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设数字电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DSP)、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前沿性的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安排大量的实训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各种技能。

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3G增值业务研发、移动通信设备研发、WAP业务研发、短信研发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在3G时代是不可缺少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论课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但还是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校实验实训器材、设备有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甚至知识滞后,而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又没学过。

第三,专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程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第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业经历,缺乏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生产、市场营销等诸多工程实践环节缺乏直观的了解,师资素质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素质如何,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教材,更难以跳出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难以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补充更新实验内容,也无法及时设计出新的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实验项目,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学生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对于一些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知识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他们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实验实训教学及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实验器材、设备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通过连接一些基本元器件、组合几个芯片等形式,在实验台和实验箱中进行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实验阶段,虽然这些基础实验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新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第六,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能够安排学生去一些企业、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但由于经费紧张又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而且实习单位出于对生产安全及实习成本的考虑又不愿让学生过多地练习,使得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提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第一,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应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科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第二,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一般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第一线骨干素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相应的学历,还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校的教师,有三条途径实现“双师素质”:一是高职院校选送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管理和设计,以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知识;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

第三,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讲授课程中深入浅出,能很好地将晦涩难懂的课程讲述得有声有色,还能较好地运用实际工作的经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四,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一是建立校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满足该专业学生初步学习的需要;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五,实施“顶岗实习”工程。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的一种带薪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寻找一些信誉好、实力强、规模大的生产企业合作,在本专业毕业生最后一年完成在校所有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后,学校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培养了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交融。

【参考文献】

[1]俞兴明.论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1)

[2]姚巧鸽,周原.电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天中学刊,2010(10)

【作者简介】兰建扬(1967- ),男,瑶族,广西宜州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力工程系主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浅析三网融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对... 下一篇:“教学工厂”模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