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事类文本中实现教学增值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4-09 09:05:19

在叙事类文本中实现教学增值的有效策略

“增值”是当今有效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于永正老师、北师大卢咏莉教授都曾明确指出“我们应当让我们的教学‘增值’”。应该如何“增值”呢?于老师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真正以“教学生学会阅读”为己任。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的知识并不仅仅是关于阅读对象本身的静止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可以增值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最终才能成就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叙事类文本,它们是学生学习“语用”、提升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在叙事类文本中有效实现教学增值?笔者做了如下尝试探索。

一、紧扣内容,教学生“会读”

1. 厘清叙述顺序。《文成公主进藏》是民间故事,指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讲述故事是教学的重点。以下教学环节可帮助学生发现故事的叙事密码:(1)教师与学生合作练讲文成公主进藏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一片沼泽”。(2)示范讲另三个困难――“一条大河”“一座高山”“一只恶鸟”,引导学生发现“困难型”民间故事大多有“格式”――“动物来说话,公主来出手,神奇延续久”。(3)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再次练说最喜欢的情节。(4)出示“日月山”图片,让学生创编新“困难”。这是典型的从一篇故事聚合推演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类,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教会的是渐成系统、触类旁通的阅读策略。

2. Ρ任谋静牧稀!督相和》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都是讲蔺相如立功封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来发现它们的相似处。(1)先找出两个故事的开头,启发学生发现两次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两次都是蔺相如主动接受任务,从中读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2)让学生继续采用“联读法”往下读,找出这两个故事的相似处,读出蔺相如的“胸有成竹”“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等等。(3)启发求异:这两个故事有哪些不同处?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在讨论交流中,蔺相如的形象更加清晰――不管是为和氏璧拼命,还是为赵王的尊严拼命,其实,他都是在为赵国拼命。(4)默读“负荆请罪”,用上刚才学到的联读法,找出它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丰富对蔺相如的认识。这种立足于习得阅读策略的板块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拓展文本素材。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王熙凤一口“刚口”的特点后,可以告诉他们,除了“凤辣子”,《红楼梦》里不同身份的人物对王熙凤的“背后称呼”也各不相同――凤姐、凤儿、琏二奶奶、琏二嫂子、水晶心肝玻璃人儿、有名的烈货、巡海夜叉、夜叉婆、醋坛子、阎王老婆,还有人只敢伸着两根指头说“这个主儿”。对王熙凤的认识当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回读原著,观影视作品,看红楼戏曲,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扩充文本的厚度,实现“增值”。

二、瞄准形式,教学生“会用”

1. 关注叙述角度。古往今来,写母爱的作品很多,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是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写进故事中的,再出示两篇采用不同人称视角的文本《慈母情怀》(第三人称视角)、《圣母之爱》(全知视角),在对比中感受不同视角下的表达效果。再如,学生学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再读课题,会发现课题中明明有两个主要人物,但通篇都写王熙凤,林黛玉俨然成了背景,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指出:这是侧面描写。曹雪芹擅用“捉对”的方法写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捉对”看人、写人。

2. 仿练语言特色。如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在品读第2自然段时,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表达特点。之后,指导学生在第3~6自然段的空白处迁移练笔(这几段只写了人物的对话,没有心理描写),让学生换位体验人物内心。这样的练笔,使学生切身感悟出文本的主旨“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又搭建读写桥梁,实现教学增值。再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上,有它独特之处――近乎白描,不着一个修饰语,不加一点情感味,却营造出一场硝烟弥漫、惊心动魄的“心理战”。可以通过让学生品读人物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加上修饰语,对比体会白描式语言等教学环节,力求读写迁移,在仿练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探究形式特点。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落花生》一文所阐明的思想内容并不难理解,而将内容与形式匹配起来,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中达到教学增值,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目标。“对话”是本文重要的表达特色。教学时,可以设计几个环节:(1)聚焦父亲的话,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揣摩父亲是怎么说花生的好处的。(2)聚焦表达形式,探究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这个“希望”,为什么不让父亲一口气说出来?(3)聚焦对话形式,探讨课文采用“对话”方式写的好处。通过这几个“轮回”,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效果的体验、认同、内化,最终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4. 迁移文体特质。叙事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小学生习作的主要文体类型之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品味、模仿中,将叙事文本的特质迁移到习作中。以《金色的鱼钩》为例,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后探究两个问题:(1)老班长他们在这片草地上一共走了几天?课文写的是哪几天?通过再读,可以推算出他们至少走了40多天,而课文写的主要是这6天:掉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这样,作者善于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做法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在这6天中,“我”最刻骨铭心的是哪几天?通过交流,可以梳理出“3天3次痛哭”――①发现秘密的那一天。“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②老班长命令“我”吃鱼汤的那一天。“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③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叙述能力,基本能讲清楚一件事情,但在习作中往往不能细致刻画人物形象,不能生动讲述事件。基于学生学情和文本特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悟:《金色的鱼钩》正因为有了细节描写,才能那么感人。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会’‘会读’到‘会写’。”在教学中,“依据一定体式进行阅读”,注重“言意兼得”,才能帮助学生“以篇达类”,实现教学增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群惠小学)

上一篇:比较,让名著阅读有滋有味 下一篇: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国际化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