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4-09 01:49:16

对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的思考

[摘 要] 从对旅游专业日语人才的需求来看,应强化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因此,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的培养应考虑从分级别设置课程模块;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丰富课程资源和教材体系;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构建。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旅游日语 课程构建

一、对概念的理解及研究意义

(一)对大学应用型人才的理解

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将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所以,要求应用型人才应主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创新性。是指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第二,能力性。是指以实践能力为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第三,复合性。是指将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利用;第四,实践性。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五,市场性。是指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应用型人才。

(二)我院旅游日语课程构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国际旅游客源中,日本游客由于地缘接近、文化类同、历史渊源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旅游的日本游客占国际客源的1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赴日本短期旅游观光的人数近年来也逐年明显增加。上述发展趋势和特点,产生了对既具有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具有旅游业务能力的人才的急切需求,催生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日语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大连作为一座与日本无论从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等各项领域都联系紧密的城市来说,日语的使用频率更高。据大连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至2011年,在大连的常住日本人口为5000人左右,流动人口达到3万多人。在大连注册的日资企业3000余家,占整个外资企业数的30%。这表明大连每年接待大量的日本商务与旅游客人,对既懂日语又具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据麦可思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业所对应的9个主要本科专业中,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供不应求,且薪资最高,平均月收入为2783元;而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供大于求,平均月收入为1915元,仅排在第8位。在此大环境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的培养,对于我院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旅游日语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一)旅游日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院旅游日语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酒店管理专业3学期,共96学时;一部分为旅游管理专业2学期,共64学时。教学内容主要以酒店接待为主,这主要针对我院学生实习基地主要为高星级酒店的特点设置的。

本地区设置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在教学方面特别是课程设置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如以外语见长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里设立了日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日语、旅游日语、日本旅游文化等特色课程;东北财经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开设了国际旅行实物,旅游日语和日本观光业等课程。从上述两所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看除了日语和旅游学方面的常规课程外, 都设立了一门体现日语和旅游相结合的特色课程—旅游日语。由此可见, 旅游日语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院在旅游日语课程的设置上,与地区内的其他院校相比还非常薄弱,这将降低我院学生与其他旅游院校学生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旅游日语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旅游日语教学的发展,可以提高我院学生的竞争力,拓宽我院学生的就业渠道。但由于旅游日语课程涉及面广,尚属较新的课程,相关的配套教材还未成熟,而且关于旅游日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还比较少,这为我院旅游日语课程的构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我院旅游日语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院旅游日语课程的设置与以上所述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别,尚没有形成旅游日语课程体系。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授课学时数短,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来说,日语基础部分课程的教学应不低于200学时。而当前我院旅游日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32学时,共96学时。这其中包括基础日语部分与旅游专业日语部分。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显然课程的授课学时数严重不足,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而教师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取决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我院旅游日语专职教师只有一名,师生比为1:120。显然光靠教师的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整合资源,建立一支课程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及促进课程发展。

其次,班级规模设置不合理,教学环境不理想。

当前我院旅游日语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形式。但由于学生的日语水平差异明显,人数过多,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使许多学生的日语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导致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大班授课不仅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而且也无形中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公平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许多学生学习日语的信心。

第三,旅游日语专业教材少,内容不适应教学需求。

国内出版的旅游日语方面的教材虽然比较多,但都是针对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编写的。而针对如我院完全是零起点的学生,却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教材知识不连贯,难度太大,学习效果不好。基于我院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版适合我院教学需要的旅游日语教材乃当务之急。

三、旅游日语课程构建的措施

(一)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分级别设置课程模块

目前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在突出英语教学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加强重视日语课程的教学,将旅游专业日语作为特长进行培训,扩大学生选课的范围,提高巩固旅游日语课程的地位,使学生有更多的实用技能的选择。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的日语水平,将课程分为基础阶段与特长阶段。基础阶段主要针对日语零基础的学生,特长阶段可放在专业方向课中,突出不同的特点及要求。这样根据学生日语语言能力设置模块,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可以说千差万别.而教师往往会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统一进行讲授。这样,就会在客观上造成教师的讲授内容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其他学生可能都在浪费时间的状况。因此,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小班制教学模式,将学生按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分成几组,因材施教,注意在课堂上尽可能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大家都学有所得。

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教学应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应采取形象化教学, 设计与所实施课程最匹配的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实训练习,如可根据酒店的各个岗位部门所涉及的职能、业务基础知识、工作流程及其技能分设多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做模拟酒店从业人员,再辅以适当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专业技能,及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及增强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

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如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过程性评价占学期总评成绩的40-50%,终结性评价占学期总评的50-60%。对于学生每学期学习成绩的评定以学生期中和期末的成绩为主,参考其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听力、口语练习等综合评价。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使学生重视平时对日语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期末对学生的评价是从对旅游日语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技能操作及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丰富课程资源和教材体系,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材建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要素,它会影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建设好一门课程需要一本好的教材。因此通过旅游日语教材的建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根据我院学生日语水平为零起点的特点,按照基础日语和专业日语教学的要求,力求在教材的选用上和编写上,坚持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技能提高的原则,编写适合本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及能力水平的专业旅游日语教材,以满足教学要求和专业需求;再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编撰日语基础辅助教材。从而建立以专业教材为主,以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为补充的旅游日语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五)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旅游日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服务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其次需要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和构建国际合作的良性机制。因此,应争取与日本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合作和实训基地,选派学生赴日本实地研修。也可与日本的相关大专院校缔结友好关系,可以采用学生互换等形式,选送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就业渠道。

四、结语

积极探索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探索贴近国内外旅游企业需求的旅游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保培养的学生适应我国及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亚蕾.关于开设旅游日语课程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38(5):46-53.

[2]邵红.旅游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日语专业酒店方向为例[J].中国这也技术教育,2010,18:78-80.

[3]卢志伟.旅游业日语人才的培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河北省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66-68.

[4]黄慧.旅游日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03-304.

作者简介:

郭琳(1971~),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日语、旅游经济。

注:

课题项目:大连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以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旅游日语》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郭琳)

上一篇: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初探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