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推广与荆州发展

时间:2022-04-09 09:37:05

论普通话推广与荆州发展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荆州;文化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文章从荆州文化历史渊源、地域语言观念、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探讨了荆州群众普通话讲用观念淡薄的深层原因。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抵湖南,北临襄樊,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纽带,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美誉。然而,从语言运用角度考察荆州,你会发现:操持“普通话”的外地人与操持“荆沙方言”的本地人进行着缓慢而艰难的交流,外地人满额的疑问与荆沙人满脸的自在自豪呈现鲜明对照。为何生长在这块沃土的荆沙人大多不讲普通话呢?本文从多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是把双刃剑

荆州作为上古九州之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写下过无数辉煌的篇章,有着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古文化影响着世代荆楚人,楚民族执着进取,坚忍不拔的文化根性薪火相传。[1] 深厚的文化积淀引导并巩固了荆沙人的文化自豪感,进而形成了荆沙人强烈的地域方言自豪感。

荆沙人“说荆沙方言非常自豪”的乡土语言观使得他们对外交流不说普通话并不感到尴尬。这种言语习惯不断强化着荆沙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语言稳定性。就笔者了解,不同年龄段的荆沙人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70岁上下的人群认为,从小说什么话就一辈子说什么话;50—60岁上下的人群认为,没必要说普通话,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说什么话都是一样;30—50岁上下的人群中大部分认为,不愿说普通话“献丑”。而大多数十几岁到30岁的青年朋友们则认为,到外地应当说普通话,在荆沙应该说方言才好。总的看来,荆沙老中青三代人普遍认为在本地说方言更合适,而没必要说普通话。这种地域言语观的深层原因就是地域文化心理的影响。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语言发展

其一,荆沙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这一带恰处于我国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湘方言)的过渡地段上,荆沙北部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在语调上有较强的中原官话的痕迹。荆沙南部明显受到湘方言影响,在声母、韵母等音节组合上与湘方言部分相似。荆沙中部的江陵、沙市一代方言则有“南北兼融”的特点。另外荆沙方言的形成与古、今移民,人口迁移等有一定的关系,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大量北方方言区的人陆续迁入荆沙地区,而“江西填湖北”之说也证实了荆沙方言受到赣方言的影响。再者,作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南北交通要冲,人口的大量流动对荆沙方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本地方言受到南北方言的影响,并成为荆沙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2]

其二,荆沙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养成了荆沙人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秉性,《汉书·地理志》客观细致地描绘到: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鱼猎山伐为业,果蔬蠃蛤,食物常足。故訾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这里不仅刻画了楚(今荆沙地区)人的地理环境,也描述了荆沙人的物质生活状态,这种自足的生存状态培养了荆沙人容易满足的地域性格。这一点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影响。考察荆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尽管受到周边方言及流入本地的外地方言的影响,但荆沙方言的主要构成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即保存大量荆楚古语因素,这正说明了生存状态所带来的地域秉性形成的地域语言的保守性。

博采众长的文化品格使得荆沙方言兼容并蓄,吸收周边方言的语言成分,接纳流入荆沙的各地方言的语言因素,而自给自足自满的生存状态却又在荆沙人不断吸纳其他方言的因素的同时,也极力保护着本地语言。这种矛盾的地域品性成就了当今荆沙方言的独特品性。使得荆沙方言独特而复杂,各种方言因素互相影响,在推动语言变异的同时,也阻挠了语言变异。

三、文化发展战略中语言观念的淡薄

荆州市各级领导近年来不断加强投入城市建设、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各种相关制度,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等。[3] 这些对提高荆州市的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普遍不高,尤其是语言素养不高,如面对外来宾客,我们的市民多用地方方言与之交流等;很多地方百姓、各级领导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中的讲话都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这些都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这与荆州文化发展战略中语言发展战略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说普通话已是大势所趋,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个湖北腹部重要的中等城市,在“工业兴市”、“文化兴市”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这就急需提高市民普通话水平,以适应发展需要。大家都说普通话,有利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更好地交流与融合,更能有助于提高城市文化形象。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保护方言和学用普通话没有根本的矛盾。在普遍掌握和运用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护使用方言的艺术种类,比如:戏剧、曲艺、方言文学创作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既提高了市民的整体语言素养,也同时使我们的地方文艺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从而保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荆沙人不讲普通话还有很多外部原因,比如:推普工作做得不够,地方机构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已经成了赚钱的行当。培训测试开展的范围过于狭窄,对象多为教师和部分公务员,而大部分市民都没有参与进来,所以无法对整个荆沙市产生影响,不能有效带动大部分的语言使用意识。因此要加强普通话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切实根除地方推普的弊端,使推普工作做到实处。

当然,与时俱进的荆沙人对于普通话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荆州人开始操练其普通话进行交流。国家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自身发展的要求,周遍大城市的变化,周遍农村的变化,自身所在城市的变化,这一切,都在迅速而无声地改变着荆州人的语言。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荆州市人的语言也会像荆州市的城市面貌一样“脱土换洋”。

【参考文献】

[1]孟修祥. 楚辞影响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1.

[2]王群生. 湖北荆沙方言[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7.

[3]段轮一.段轮一同志在全市宣传思想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荆州纵横, 2004, 2.

上一篇:关于初入职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 下一篇:浅析强夯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