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

时间:2022-04-09 04:28:09

试析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以《试析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为题,首先对中小河流治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标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现状;标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忽视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导致中小河流的形势不容乐观,若是我们仍然忽视中小河流的治理,那么必将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小河流治理技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从而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

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一是中小河流治理滞后。河流的防洪、治理一直是我国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经过多年治理,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防洪体系,但是由于国家在河流防洪、治理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河流方面,从而导致中小河流在防洪体系中占比例极小,使得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在防洪方面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甚至在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治理,致使中小河流存在严重的退化以及随时面临山洪灾害威胁的情况。

二是中小河流洪灾频繁。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一年中中小河流引发的洪灾占所有河流的三分之二还多,而因而洪灾而死亡的人数有超过60%发生于中小河流。

三是中小河流管理薄弱。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中小河流的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中小河流周边随处可见垃圾、废渣,在河道中违规采砂的情况也是屡禁不止,这样的情况给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四是中小河流治理投入资金不足。中小河流的治理资金通常是靠当地政府投入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河流的治理情况是只重视大型河流防洪治理,忽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此外,还有就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使得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开发上面,忽略了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以及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导致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五是防灾意识淡薄。对于一些频繁发生洪灾的地区,政府部门并没有过多重视,也没有做出具体相关的搬迁安置计划,致使一旦发生洪灾势必就会对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进一步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1]。

2.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析

2.1河流横断面治理

根据河流平水流量合理设计河岸与河滩地的平均高程。若是该河段潮差较大,则其高潮水位的滩地淹没水深应低于1.2米。若是设计的河流横断面为复式断面时,则第二台阶的河道岸墙高度应低于2.5米,如果大于2.5米那么必须设置第三台阶。此外,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规划设计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照行洪、排涝的要求规划设计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二是根据最低的人身安全要求规划设计出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通常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为2米左右。若是河道受一些条件限制无法将河段设计为复式断面,那么还能将河段设计为矩形断面或梯形断面的形式。当河道深度超过2.5米时,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应设置相关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城市繁华区域的河道。在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视觉效果与景观价值。

2.2河流纵断面治理

河道纵向比降大于3%,应采用阶梯结构或深潭结构来改造河道纵断面,此外,还能采取阶梯跌水与鱼道相结合的结构,这样能够增强河道的坑冲击能量,从而使得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河道的纵向比降为1%至3%,为了是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应采用人工辅助措施营造阶梯深潭结构或是阶梯式跌水结构,这样能够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进行河流纵断面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河道与湖塘以及保护河道与河道间的连通性,在河道中尽量少设或不设挡水建筑,若是河道中已经设置了相关建筑物,且这些建筑物对河道排涝能力造成了影响,那么应将这些建筑物进行改造或拆除[2]。

3.中小河流治理标准

3.1社会合理性指标

一是工程抗冲性。通过对工程抗冲性进行相关试验,能够有效反映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中小河流通过治理后必须具有极强的抗冲性能,这样才能在洪灾来袭时抵御洪水冲刷,从而维护河道稳定,同时也为当地的防洪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二是工程耐久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耐久性,这样才能长时间的耐水耐气侵蚀,以此增加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多次进行工程修复,降低一些不必要的维修成本。

三是工程景观效果。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还应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高价值的河道景观对人民群众和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关联,通过治理修复中小河流的生态系统,维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群众创造一个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

2.2生态合理性指标

一是流速分布多样性。经过治理后,中小河流水流的流速分布应具备多样性,这样才能满足河流中不同水生生物对水流流速的不同需求,通常我们会采用设置深潭结构的方式使水流结构具备多样性。

二是河滨区植被生长条件。河滨区经过治理后,不论是原有的植被,还是新栽植的植被都应能够快速适应治理后河滨区的植被生长条。在进行河滨区治理前,就应仔细了解河滨区的特性,以便治理后使河滨区能够快速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植被群落。

三是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在治理时应以尽量不干扰中小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前提,以此避免出现对当地物种生存条件以及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结构产生破坏,同时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的丰富度没有降低,当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

2.3环境合理性指标

一是水流结构多样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其河道的水流结构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具有深潭、漩涡等多种水流形态,从而提升水体复氧机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治理工程透水性。经过治理后,河道径流应能够顺利的与地下水进行交换,使地下水一直处于一种充沛状况,以便在枯水期逆向补给河道径流。

三是净化水体能力。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结构应具备较好的净化水体能力,这样能够拦截河流中污染物,同时吸收有机质和营养盐成分,帮助其完成迁移,并加快转化速度,从而真正实现净化水体、改善水生环境的目标。

2.4操作合理性指标

一是取材环保性。在治理中小河流时应充分遵循取材环保性这一原则,在取材时应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选用的护岸材料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引入的外来植被不会对本地植被形成入侵、挤占生存空间等情况。

二是施工简易性。在进行治理前,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使河流治理施工简单快捷;在施工时间的选择上还应避免洪涝高峰时节;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占用公共场地。

三是后期维护便利性。河流治理后应具备较好的维护便利性,以此为以后的河道维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后期维护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尽量降低维护次数[4]。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对于人们的生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影响深远,但是由于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对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宏亮.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5:61-63.

[2]王越,丁艳荣,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2012,06:42-44.

[3]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5,01:68-70.

[4]刘亮,李罕赫,吕萌.关于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几点想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762-763.

上一篇:深基坑支护设计探析 下一篇:论食品机械设备的安装流程与质量控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