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散火法在治疗“口疳”中的运用举例

时间:2022-04-09 12:40:47

“口疳”主要是指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逸不当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为心脾积热,郁火上炎。治疗以升阳泄热、引火归原为要。升阳散火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其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都体现着升阳散火,“火郁发之”之意,其主要药物为升麻、柴胡、黄芪……之类。

患者,男,49岁。2007年8月3日来诊。口舌生疮又作1周,近来口舌生疮又作,以舌两侧为重,饮水及吃饭时疼痛明显,每年以换季或受凉时发作,口气秽浊,口腻微苦,夜寐欠安,多梦易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既往有中风及高血压病史。BP 115/85mmHg。心脾积热,内扰心神,虚火上炎,升阳泄热,引火归原。 炙升麻5g,炙黄芪15g,上肉桂3g,炒川连5g,淡竹叶10g,大生地15g,炒牛膝15g,全当归10g,生熟米仁各15g,炒陈皮10g,炒白术10g,制半夏10g,蔷薇瓣5g。5剂。2008年4月23日复诊,诉上次口腔溃疡服药3剂即恢复正常。

讨 论

患者口腔溃疡是以脾胃虚弱、心火内扰(灼)、肝胆失疏,则见舌边溃疡,疼痛并伴口腻微苦、其气秽浊、多梦易醒、心神不安,病及脏腑较多。然而总离不开中焦郁热,用升麻、柴胡、黄芪益气升阳散火;大生地、川连、淡竹叶苦寒泻火,清肝泄热,并寓肉桂、牛膝引火归原;制半夏、白术、炒陈皮、生熟米仁为二陈汤衍化之变,只是生熟米仁易茯苓而已。而且半夏一味是老师在我处方时加的,后仔细想来感受颇深。首先,制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该患者曾有中风之病史,口腻多痰,宿疾可除;其次,长期睡眠欠佳心脾积热可见,仲景有半夏秫米汤治疗夜寐不安,其中半夏有引阳入阴之功;最后,口苦一症多见于小柴胡汤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昔俱”之名训,方中半夏、柴胡又是清解少阳之良药。上药健脾燥湿有助黄芪益气升阳之能,且有和胃降逆之效,共奏清散和降兼施之妙。至于蔷薇瓣,叶天士称之为治疗口疮之神药,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纵观全方为升阳散火的补中益气汤,交通心肾的交泰丸,清心泻火的导赤散,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千方易得,其效难求,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病的真谛。

在这个病人身上还有一点让我细思良久,为什么换季或者受凉的时候容易复发呢?我认为脾胃为中土,调节着其他四脏的运行,“天人相应”,人体的五脏和一年四季的更替密切相关,季节更替之时,若脾胃虚弱,脏腑的运行就会失其正常,元气不足,虚火上乘,故见此症明显,然而受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之用升阳散火法是治疗口腔溃疡的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只要辨证准确,往往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特点 下一篇: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