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模式的优化

时间:2022-04-08 11:35:39

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模式的优化

摘要:本文参考国内外高速公路绿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模式的不足,以平原地区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为背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植物造景等理论,结合高速公路功能性要求等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的绿化优化模式。

关键词:绿化模式高速公路平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以平原地区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一般以农业为重要产业。由于特定的地貌和农业产业结构,因此在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注重景观效果;既要满足农业耕作的需要,又要尽量不破坏自然风貌,以形成集农业和观光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特点。

1中央分隔带绿化模式

中央分隔带的首要功能是防车灯眩光,为满足这一功能要求,种植防眩植物要求常绿,并且修剪高度应高出路面1.3~1.8m;防眩植物的间距标准参照依据车灯扩散角的计算方法,所采用树木冠幅和单株间距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

1.1整形式

整形式是平原地区中分带绿化最为普遍应用的一种形式之一,整形式设计图案简单大方,能很好的同时满足防眩和美观的功能。

优化模式:用同种形式的防眩树木按照固定的株距排列栽植的同时,在下层根据需要配以不同的观叶或观花的灌木及地被,或者在单排的防眩树木之间,间植树高、冠幅与之相当的配景灌木;或者将防眩树木组成两排,按照相同的株距交错种植形成品字型。防眩树木修剪后高度保持在1.5~1.7m,单排栽植株距1.5~2.0m,每5~8km改变树木的高度、树种等进行调节。植物在株型选择上可以多种多样,如蜀桧可修剪成塔形,也可修剪成柱形。

1.2图案式

图案式在目前平原地区高速公路中分带绿化中还未见常用,但是由于图案式在平面和立面上的丰富变化,若适当的点缀应用,将会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图案式形式多变,若处理不当,会过于吸引司机注意力以及造成遮光效果不佳,从而不能满足防眩功能。这就要求图案式在配置植物时要注意避免形式和色彩过于复杂化。

1.3平植式

由于平植式的满铺密植的配植形式,可减少杂草,从而减少工作量,降低维护费用,同时也能很好的满足防眩功能,平原地区高速公路中分带绿化也较为普遍应用该种模式。然而平植式景观较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美化道路景观的功能,因此可在满足防眩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变换栽植形式,以下优化模式可供参考:如中分带种植槽宽2m,可将大叶黄杨密植,并修剪成长5m、宽1m的绿篱,组成两排,以5m间距交错种植,其间种植花石榴、碧桃等花灌木,下层种植月季、紫叶小檗等篱状灌木,地表以红花酢浆草、白三叶等覆盖。

2边坡绿化模式

边坡绿化要满足固土护坡、恢复植被、保护并改善沿线环境、美化环境等的功能,另外在具体设计过程还应尽量和中分带的绿化设计相互结合,边坡的防护形式应结合边坡的土质、高度、坡度及纵向长度具体而定。在对平原地区绿化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下述优化模式。

2.1岩石型边坡绿化模式

2.1.1填方段石质边坡

填方段石质边坡多出现于桥梁、通道附近或土壤条件恶劣、坡度较大的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满铺,并垂直绿化的形式,坡脚种植爬藤植物,使其沿坡面满爬,以达到视觉上软化岩石坡面的目的。种植方法:在坡角设置种植槽,槽坑内换上肥沃的砂壤土和基肥,按50cm左右的间距植苗。这种栽植方式当年攀藤覆盖可高达2~3m。有时为加快覆盖速度,可于坡顶与坡脚同时种植。

2.1.2挖方段石质边坡

设置2~3级种植平台,植物可选用采用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地被等,由坡顶至坡脚植株高度随之下降。绿化技术采用喷混植生、边坡打孔等办法。根据实践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具有适宜于陡坡施工,绿化效果快的优点,且对生态环境及景观有着良好的深远影响。

2.2壤土型边坡绿化模式

壤土型边坡包括挖方段和填方段,对于坡面低,坡度缓的边坡形状,直接采用植物防护;对于坡面高,坡度陡的边坡形状,采用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且不同坡度和坡长的防护和绿化措施不同。植物防护形式根据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的不同分为多种。工程防护形式为植被的栽种创造有利条件,同样分为多种。

2.3土石混合型边坡绿化模式

可用拱形、菱形网格形成“人”字形浆砌片石骨架加三维网植草形成坡面绿化,绿化方式可参照植物防护形式。

3边沟外绿化模式

边沟外绿化景观的设计应因地制宜,追求自然,淡化高速公路与周边环境的界线,使公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黄淮平原为例,由于以农业耕作为主,田园景观即成为该区高速公路两侧的主要背景,因此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边沟外绿化的主要模式为:展示田园景观。

所谓田园景观是以平原上农村的田园风光作为景观背景,以公路上流动视点所及的范围为视域,对景观作整体创意,构筑以农村田园为景观基调的绿化空间。具体做法如下:将用于绿化的地块自然、随机的穿插于路旁的农田之间;可借助于农田旁现有大小各异的各种功能的片林,还有村路上成排的各种类型的乔木林,这些都可共同组成一组完整的绿化景观;边沟外隔离栅以内及其附近种植灌木层,以弱化构图的前景,同时不遮挡驾驶员视线以利于其驾驶。

4互通式立交区绿化模式

互通式立交区的绿化应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结合改善生态和观赏为原则,与全线景观绿化的总体风格相协调,同时力求反映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及不同地段的互通立交的识别性。根据对平原地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绿化模式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互通区绿地的植物配置群落特征分析,提出以下几种优化模式。

4.1苗圃景观绿化模式

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好活、好栽、好管、好养、好看”的乡土树种,品种不宜过多,增大单个品种的数量,“以圃代林”,多栽树少种草,同时满足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

4.2人文景观绿化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性、社会环境特征,绿化景观设计突出文化内涵主题,结合植物造型、小品、雕塑等展现地域文化色彩,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

4.3疏林草地绿化模式

该模式设计时,注意植物的选择依据当地原生植被类型,选择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的品种,适量增加植物品种,以丰富景观。在植物的配置层次和栽植形式上,以当地原生群落类型为基础,充分注意乔灌草相结合,丰富植物配置的层次,避免用大面积的草坪。

5结语

高速公路绿化应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防护功能、观赏功能,还应尽量避免人工痕迹,使路域植被与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然而,由于路基偏高、边沟外绿化用地窄以及设计师无法参与公路选线等一系列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对达到公路路域景观自然、协调的整体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就需要降低路基以及公路选线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新技术推广可采用试验段、立样板工程方法实施。

参考文献

[1]程维江.公路绿化模式的探讨[J].公路.2004(5):166~167

[2]曹家仁.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养护管理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2000(1):41~42

[3]孔祥金.高速公路的绿化与美化[J].广东公路交通.1996,(1):13~17

[4]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袁玲.公路景观绿化的交通特性研究[J].公路.2005(10):148~151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