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无闲“草”

时间:2022-07-18 01:08:35

据统计,关中平原每年约有100万人参与秸秆产业发展,陕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2000万亩规模。在全国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是陕西的大粮仓。这里粮食一年两熟,粮多秸秆自然就多。过去,秸秆被人们当成废物白白烧掉,每到“三夏”“三秋”时节,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关中大地一片“狼烟”。由于空气能见度低,空港飞机起降、高速路行车都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焚烧秸秆产生的粉尘,连续多日弥散在城市上空,使市民的健康受到伤害。

因此,每年一到夏秋两忙,各级政府都下文件,搞巡查,逐村开禁烧大会。可禁归禁,烧依旧。因禁烧工作不力,许多领导都受到问责。

2007年“三夏”,在多部门的协力配合下,特别是陕西省农机系统加大农机向秸秆机械综合利用方面的补贴力度,使关中平原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仅仅4年多的时间,关中平原“狼烟”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崭新的田园牧歌图。两季作物,大量秸秆去了哪里?

循环利用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

就在关中大部分地方焚烧秸秆时,同处关中的富平县很早就实现了75万亩小麦不见一处火的奇迹。

原来,富平县抓住农机补贴的机会,很早就向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机械倾斜,同时加快推广新的耕作方式。王寮镇纳衣村的农民通过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发现土壤肥力增加了。于是村里立了规矩:谁若烧了别人家的秸秆,必须赔偿化肥。

富平县流曲镇炭村的农民说:“全村的耕地皆属垆土,过去土壤板结现象十分严重,现在村里连续8年秸秆还田,竟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结构,土质疏松了,透气性能也明显提高。原来小麦亩产七八百斤,现在大部分在千斤以上。”

秸秆有用,并非废物。政府的宣传引导,让农民对秸秆的认识明显转变。麦收时节,农民一改过去让把麦茬收得低一点的要求,普遍要求麦茬留得高一点,以便能遮阴护苗,更重要的是让秸秆多还田。

渭南市做过实验,连续4年秸秆还田可提升有机质0.07%,且每平方米增加蚯蚓20条。泾阳县一位姓陈的农民说:“秸秆还田还有一个好处,有了秸秆覆盖,土壤抗旱性能明显增加,夏季玉米可少浇一次水。”

2003年,陕西省就在关中地区着手解决秋季免耕播种问题。在秸秆覆盖作业中,因秸秆通过性差和壅堵问题,难住了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新研制的带状旋耕播种机成为全国首创。此后,陕西省加大示范面积,在以关中为主的区域建立了37个万亩示范田,15个千亩示范田,促使这一新技术全面推广。2010年与2002年比较,全省的玉米、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35%。

近几年,玉米硬茬播种、免耕播种、小麦带状条播等已全面实施。如今农民种田,表面看似马马虎虎,好像传统的精耕细作完全被中断、被颠覆。其实这种被称做“懒庄稼”的耕作方式,粮食产出并不少,关中大部分地区两季粮食亩产均超过1吨。陕西省农业厅专家说: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功不可没。

秸秆支撑起关中平原养殖业

八百里秦川是全国奶牛饲养最理想的地区之一,存栏量50多万头,多年排名全国第六,是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

一头奶牛一天要吃20~30公斤草料,平原地区哪来这么多饲草?于是,经过加工的玉米秸秆就成了奶牛的主要饲草。每头牛每年需备草料8吨,相当于4亩地的玉米秸秆。牛多,秸秆需求就多。于是,在奶牛养殖业兴盛的临潼、泾阳等地,玉米秸秆备受青睐,养殖户不等玉米成熟,就提早预订秸秆,等到秋收大忙,集中人力搞青贮。

养殖集中的地方,农民把玉米地叫“农区草原”。养殖户把青贮秸秆看成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打草的1个多月中,常常是昼夜不停地干。临潼一位姓王的农民说:“我每年秋季给养殖场拉秸秆,干1个月,挣1.5万元没问题。”种粮的农民也从中受益,过去被烧掉的秸秆,现在谁要拉走,必须付钱,这些钱差不多抵上了种地的机耕费。

秸秆做饲草,饲草机械是基础。粗略统计,9年时间,陕西省各级财政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补贴各类机械10万多台。现陕西省内拥有秸秆加工机械20多万台,2010年全省秸秆饲草加工800多万吨。

传统的玉米秸秆粉碎是横面铡切,奶牛吃过后,剩下许多硬节、硬皮,浪费大。一项新技术通过机械压扁再揉丝,使秸秆变成绵绵丝状,利用率大大提高,奶牛吃得干干净净。

依靠揉丝技术,秸秆“饲草”市场迅速拓展。在奶牛基地县,青贮户专职做青贮,养殖户专心搞养殖。揉丝秸秆不仅满足了县域市场,关中的“秸秆饲草”还卖到四川、湖北和内蒙古等地。

作物秸秆让农业产业链向下延伸一大截

兴平市马嵬镇索寨村农民任美强,专门从事小麦秸秆捡拾打捆行当。他凭着独到的眼力和执着的劲头,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如今他拥有小麦捡拾打捆机46台、拖拉机46辆、秸秆还田机26台、秸秆粉碎机4台,全部机械价值760万元。小麦收获除去留茬部分,1亩地能回收麦秸二三百公斤。夏收1个多月时间,任美强能回收麦秸3万多吨,从兴平向北、向西,一直收到甘肃。他告诉笔者,1吨麦秸能挣200元。他把打成垛的麦秸分成等级,一类卖给制板业,二类卖给造纸厂和养殖场,最差的卖给食用菌生产者。靠捡拾麦秸,他的企业年创产值2400多万元。

临潼区雨金镇的田英申主要开发秋季玉米秸秆,10年时间积累财富近5000万元。“玉米秸秆揉丝机”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的成果,他的“新天地草业公司”成为临潼及周边饲草加工的中心,在半径20公里的区域,还形成9个次加工中心,年生产商品草共约17万吨。

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东江渡村绿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蘑菇大棚外,废弃的玉米秸秆被加工成碎末。棚内,用玉米秸秆碎末做成的蘑菇棒被一层层整齐地码放着,上面长满了平菇,望着煞是喜人。理事长郭连井自豪地说:“用秸秆基料种蘑菇成本少,产出高,1个大棚可装菌棒8000个,一茬可出平菇2.4万斤,一年两到三茬,1个大棚轻轻松松能挣10万元。”

说到大棚,不能不说“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隆冬季节,外面气温降到零下七八度,甘泉、华县等地的大棚内却温暖如春,果实累累。运用这种技术,产量高出普通日光温室大棚近一倍,啥原因呢?原来在大棚的地下,间隔着埋下大量的玉米秸秆,在秸秆上洒上菌种,进行生物发酵,产生热能,提升地温。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任富平说:“上面有大棚遮寒,下面植物长在‘热炕’上,怎能不高产!”这个技术需用玉米秸秆量非常大,1个大棚至少要10亩秸秆。在陕西推广的10多个县,蔬菜基地附近的秸秆都成了抢手货。

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大,效益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2008年,一家荷兰企业落户杨凌,利用小麦秸秆生产密度板。陕西金禾科技公司将麦秸加工成粉,再使用添加剂,加工成型材,做门窗用材,取代木材和钢材。泾阳县格润农业公司,专门用玉米秸秆加工燃料棒,供应电厂。许多肥场用作物秸秆加工有机肥,再添加鸡粪、豆皮之类,大量用于大棚和果树,农民反映效果非常好。

据统计,关中平原每年有100万人参与秸秆产业发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2000万亩规模。在全国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前不久,全国农机工作会特别指定陕西省农机局局长胡玺贤发言,主题就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胡玺贤说,关中平原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突破90%,通过机械化综合利用把秸秆吃干榨尽,让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秸秆商品化的好处,尽力“疏导”要比单纯行政禁烧有效得多。

上一篇:无私助学,贫困农民王治仁的“富裕”人生 下一篇:太昊陵庙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