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代”的问题及挑战

时间:2022-04-08 09:52:35

“独一代”的问题及挑战

独生子女家庭在资源分配方式、管理模式的颠覆性改变,使这一代缺乏竞争、谈判意识,缺少社交资源,并在家长的角色替代下,丧失自我发现和人生规划的决策能力。

今天所谓的80后、90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第二代独生子女,自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以往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稀有品种,现在是整整几代人,所以很多情况就和过去发生大的改变。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小孩不是“人”,至少不算一个正式的人,不能正式发言,也不能随便地提出要求。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孩子在上大学前父母每月都会给零花钱,就好像发工资一样。根据我们的调查,小孩过年的压岁钱每年平均增长率是25%左右,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大概才7-8%。这意味着小孩从大人那剥夺的份额,并把份额转移成自己直接控制的购买力比以前变大了。

因此,独生子女在消费领域形成主张的能力非常大,家长通常只要听话,好好做作业,在消费方面基本可以放开,而在关于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方面,“独一代”对父母的依赖非常重。

目前在普通大学里,自己选择专业的比例大约只占5%,意思是读这个专业是父母的意见,或者亲戚的参考、老师的建议。以前恰恰相反,年轻人只在消费上没有主张――因为没钱,但在其他问题上非常有主张。

过去多子女时代,小孩从小就在社会上混的,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就当工人、当农民用。战争时期还当军人用,叫“儿童团”。孩子从小社会经历就很丰富,所以对要不要拥护党、参加八路军这些问题都很有见解。但对什么东西好玩、好吃不知道、没见过。因此从本质上说,独生子女和“80前”非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1980年代前,大家生活在金字塔结构式的家庭中,“老太君”是最有地位的,小孩是没有地位的。人们的权力,跟每一个辈份中人数的多少成反比,人越少权力越大,反之越小。今天情况完全改变了,权力结构倒过来了,它是“8421”:一个小孩,二三十多岁的父母,爷爷奶奶五六十岁左右,上面可能还有曾祖父、祖母,现在人的寿命长。跟过去相反,小祖宗一个,老祖宗八个。

当这一新的结构形成后,就会很自然地导致资源按照这个模式去分配。原来的文化被颠覆了,过去习以为常的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

再以我自己为例,我家里兄弟姐妹十二个,可想而知我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当时买两斤肉炒菜,每人就能分到3到4片,多吃就要挨打。所以想吃到肉的关键在于耍心眼。我小时很喜欢做菜,因为我要研究菜在什么地方,我发现最佳的作案场所就是灶台。于是我就积极表现,帮大人烧火,因为烧火带有公益性,借机多吃几块肉。

独生子女们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家里哪块肉不是为他们预备的?反而是大人要哄小孩吃饭。家庭的物质条件很优越,整个家庭又只有他一个孩子,因此他们不需要通过竞争的方式去获得东西。

其实这和动物一样――在多子女家庭中,生存竞争的态势始终会存在,即使家庭环境优越,有两个孩子的话,依然会有竞争。比方两个一样大的苹果,一个红的一个青的,谁吃红的谁吃青的会有竞争,孩子们一块出去玩,会比较谁的衣服好看不好看等等。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必然形成竞争,竞争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但是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就不一样,孩子会缺少被制约的观念,只有制约才会形成谈判,家庭里的吵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谈判,各方提出自己的要求,是一种最原始的、谈判的朴素形式。

此外在一个大家族成长的话,孩子会自然学会管理,懂得生存。家族人多,争吵分歧很难避免,家族评理不是找谁的理,而是找双方的错,各打五十大板,等到双方都觉得心里没底的时候,再拿出一个解决方案,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协调的智慧,是在群体性的生活中发展出来的,在多人群的博弈中才需要这种智慧,而在单个人生存的时候根本不需要。

上一篇:杨晓升:“独苗”家庭之痛 下一篇:一个记者眼中的计生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