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情未了 方显其精妙

时间:2022-04-08 09:34:52

摘 要:诗人的情感很多时候由现实而发却又非依靠描景叙事等就能完整表达的,它需要人为地构造一个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就自然发生了。以想象收束诗歌,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引人遐想。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神韵

许多古典诗词,常常因为结句的奇峰突起而增辉通篇。我们研究古典诗词的结句种类和艺术,对于把握诗歌意旨,提高鉴赏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以景结情,含蕴悠长

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其妙处在于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诗人欲说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中,耐人寻味。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前三句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表现这“不尽边愁”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于是,诗人无限的乡愁、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对现实的幽怨等无限情思穿透意象挥洒开来,从而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悠悠情思绵长深厚。

二、以事收束,暗含余音

古诗词的结句多为抒情,而以叙事作尾很少,但若能匠心独用,以事作结,亦会有出人意料之精彩。如郑谷《淮上别友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有情韵的结尾分不开。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叙事而已,若诗歌首联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戛然而止,恰如四弦裂帛,愈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平淡的叙事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以情结景,词尽旨远

即诗的前面大部分叙事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抒情之一笔,旨在一笔点活全诗。这也是古诗词常用的收束方法。如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前面三联或叙事,或写景,而尾联才抒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黯然神伤的情怀。诗人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和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

四、想象作结,撩人思绪

诗人的情感很多时候由现实而发却又非依靠描景叙事等就能完整表达的,这就需要人为地构造一个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就自然发生了。以想象收束诗歌,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引人遐想。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雨淅沥,夜深难寐,独剪残烛,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可想而知。然而作者于字里行间,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而是从眼前景生发开去,诗人想象自己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驰骋想象未来的欢乐自然反衬出今夕的愁苦,而今夕的愁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诗歌结句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渴盼归后欢聚和追话今夕的愿望。全诗虚实相生,起承转合兀然有致,含蓄隽永。

五、以理完篇,画龙点睛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的某种人生感悟。若一首诗词以理收束整篇,定会令人沉思冥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此诗关键并非在说一个身居高位人的登塔感受,而是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不被浮云等遮蔽障目。尾句既是写实,更是透射着日常生活中的哲理,这也是此诗的理趣所在,令人虽掩卷而沉思。

六、以问作结,隽永回味

此种结句令诗歌留有韵味,让读者忍不住心中自问自答,存在一个意境和情感交流的空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的期盼!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结句的种类和艺术,才能达到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安徽省东至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读中品 思中悟 下一篇:多媒体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