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泽生:为苦难的灵魂寻找一个出口

时间:2022-04-08 03:50:22

郑泽生:为苦难的灵魂寻找一个出口

郑泽生,一个来自潮汕的不务正业的生意人,终于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走进广东美术馆。他不像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画家,绘画对他来说,既不是他的职业,也不是他的专业,但却常常让他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他画画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仅仅是出于他的一种内在需要,他要为苦难的灵魂找到一个精神的出口,他把画画看作是他实现灵魂自救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走进艺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他先有人生阅历,积攒了很多非说不可的话,这个时候他会寻找一种方式,寻找一种语言。当他尝试找到这种方式的时候,他就获得了一种表达的渠道;第二种方式就是他还没有考虑过要说什么,但是先学了某种说话的方式,譬如绘画。这就是那些按部就班地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先去学一套用绘画说话的方式,即掌握绘画语言。但用这种语言说什么可能还很茫然,因为他没有人生的历炼,还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他是在掌握了一种表达方式以后,才去体验人生,去感悟社会,从社会人生的感悟中找到他要说的话。这两种介入艺术的方式,并无优劣之分,都可以出现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墨西哥的里维拉和卡罗正是分别以这两种方式进入艺术的典型,他们都很优秀。郑泽生无疑是第一种,是卡罗式的艺术家。也就是说,他是在有了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对生命的历练,有了许多深入骨髓的体验之后,才积攒了那么多非说不可的话。但用什么方式说?他可以写诗、写小说,抑或别的什么方式,但他选择了绘画,这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事。曾经在印刷厂打工的时候,五颜六色的油墨就给他暗淡的人生带来一线亮光,色彩成为点亮他心灵的光焰。色彩成为他进入绘画的诱因。

郑泽生虽然是个70后,但他品尝了太多的人生苦果。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从小经历坎坷。父亲因癌症早早离世,他7岁时又被人拐走,过着讨饭的生活,又差点被卖给戏班,为摆脱这样苦难的人生,他小小年纪居然奇迹般地逃离,回到了家乡。稍大之后他又到深圳打拼,一再经历社会的尔虞我诈,商场的激浪暗礁。他的生意虽然做得不错,也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心思始终不在生意现场。他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思考想表达。他对人间万象、对芸芸众生、对生命的意义、对灵魂的去所、对生死轮回,他都有话要说。

他看到这个世界如魑魅魍魉,物欲横流,群魔乱舞,像地狱一样。于是他在脑中形成各种幻觉、幻象,他想把它们――描绘下来。他像一个中了邪的人,一心只想画画,只想通过画面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因此郑泽生的画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每张画他都能讲出一个故事。他曾这样描述他画画的感觉:“起初,我跟随很多人上了一条大船,就像是商船,船上有形形的人,包括一些伪造人形的禽兽,他们要扒光我、吃掉我、甚至想要推我入海。一连串的变动,人事纠葛,突发事件,多次的转身,尘世巨大无情的身影在我细小的眼睛里,投下了一系列梦魇般的轮廓,这一切让我煎心熬髓。现实就是个故事,我在这个故事中揶揄喘息着,我用画作来排解我心中的恐惧、无奈、烦躁,所以它们是强烈和直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直面丑陋,我只是试图在勾勒人类危机及生存忧患,人的欲念和妄想,隔岸观火是不可能熄灭它的。”郑泽生这里所说的“不能熄灭”的隔岸之“火”,就是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内在的自然力”,他一再经验着这“洞穿幽微复杂的原始人性”,正是这股黑暗而深沉的力量左右着人的欲望和邪念,将人引向深渊,引向堕落,作为个体生命的纠结、痛苦、挣扎、绝望、抵抗,或撕心裂肺,或醉生梦死。郑泽生在两年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困境有关。郑泽生在痛苦时试图拿起画笔排遣痛苦,但在描绘过程中却常常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他欲进不得,又欲罢不能,只有一次次经历生命的挣扎,绘画的磨难。他在善与恶、生与死的精神对抗中几近撕裂,他身体极度虚弱,他患了抑郁症。

郑泽生试图通过旅行的方式来缓解他几近崩溃的精神,他去泰国、去印度、去、去尼泊尔、去缅甸,他试图在这些佛国的宗教圣地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在一方净土中荡涤自己不洁的灵魂,在“灵魂的行走”中参悟生命的真谛,在与生命的抗争中获得精神自救。这是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历险,从黑暗到光明的历练,从心灵梦魇到灵魂狂欢的全程直击。

令人欣喜的是,从他近两去年来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从生命到艺术的急转弯!这一急变是从2012年的《呼唤沉睡之灵》系列开始,到2013年的《浮生》已进入他艺术生命历程中峰巅状态,到2014年,他又接着画出《摩音》系列和《锦瑟迷音》系列,这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其实,在此之前,郑泽生也曾在心灵宁静时画出过如《梵音菩提》、《神的欢宴》这样气氛祥和的作品,只是,那一阶段的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阴郁、幽暗、丑陋、妄念丛生的情调。而现在,他终于走出了地狱,走进了天堂。在金光灿烂中享受着生命的盛宴,灵魂的狂欢。心境的突变,连带他的绘画风格也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变得明亮、纯净、欢快、美不胜收。如他所说:“终于,在天际边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岛,它是这样美,从未被污染过。在这一方净土,我创作出了现在的一批作品,它们纯净明亮。”

“我相信,我的这叶小舟,越往前行,看到的风景也会越美,我的心也会越来越纯洁。在最嘈杂的闹市中心,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我的心安静而明亮。我不会再去苦心寻找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其实真正的世外桃源从来都不缺,它在,一直在,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要放下一切,自我修持,就找的到它。”这就是郑泽生在自我拯救中所看到的生命前景。他在《浮生》和《锦瑟迷音-2》这两幅作品中,用极为独特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吟唱出生命的欢愉之歌。仅凭这两幅画,他就有资格登堂入室,走进堂皇的广东美术馆。

上一篇:张镜人辨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下一篇:吴成伟:青年写实画家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