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与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

时间:2022-09-28 10:52:49

银屑病与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

摘要:银屑病是古代病名以“癣”为主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除与自身气血津液变化相关,还与外感六淫关系密切。本文从外感六淫角度对与病因病机和治疗相关的古医籍进行整理,发现银屑病病因包括外因风、寒、湿、热四邪与内因血虚、血燥,其治疗以祛风、清热、润燥三大治法为主,从而归纳病机为风毒客于腠理,入内灼伤营血,血燥不荣于外,治疗上可以透风解毒、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为治法,兼察病患脏腑气血功能状态,以期为银屑病现代临床防治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银屑病;外感;六淫;经典文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4

中图分类号:R275.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011-0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样出血点。古代中医文献中对本病记载丰富,最早可见于隋《诸病源候论・干癣候》“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代以前还称本病为“松皮癣”“风癣”“白壳疮”等,清代之后多称为“白H”。该病发生除与自身气血津液变化密切相关外,还易感受外界六淫邪气而发病。笔者现就银屑病与外感六淫相关的古医籍文献作一简要整理,归纳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旨在为相关研究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613)

通讯作者:袁卫玲,E-mail:

1 病因病机

1.1 隋唐时期:强调风寒湿三邪致病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指出:“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沈入深,为干癣也,其中生虫。”即以感受风邪为主,复感寒湿,又风气盛而蕴久生虫所致。其后唐代王焘持同样观点,其《外台秘要・干湿癣方一十五首》亦有相同记载。

隋唐两代关于本病的研究初露萌芽,医家多强调外因致病,即因感受风、寒、湿三邪所致。其中,风性开泄,易袭肌肤,善行数变;寒性收引,郁遏阳气,易于凝滞;湿性黏滞,重浊趋下,阻遏气机。此三邪夹杂伤人,则出现剥脱白屑,皮肤瘙痒,病情反复难愈,每于冬日加重等症状,似现代医学寻常型银屑病。

1.2 宋金元时期:提出“气血否涩”观点

宋代医家继承了隋唐时期对本病认识,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太平圣惠方・治风癣诸方》载有“夫风癣者,是恶风冷气,客于血气所生”,明确提出了“气血否涩”的病机观点,《圣济总录・诸癣》也认为“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严氏济生方・疥癣门》亦有相似记载:“夫癣之为病,种状不同,古方所谓干癣,湿癣,风癣,苔癣之类……此由风湿毒气与血气相抟,凝滞而为此疾也。”认为本病乃外感邪气使气血凝滞导致。宋代医家初次提出了内有气滞血瘀对本病的影响,为明清时期内外因共同致病观打下了基础。

相较于隋唐时期的风、寒、湿夹杂伤人,金元时期注重火热邪气致病。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疣瘤疥癣皴揭附》曰:“肺毒热邪,头面生疮,生疮癣。”似现代脓疱型银屑病,症见红斑糜烂,浸渍流滋,瘙痒较剧,或掌部脓疱,遇热加重。

1.3 明清时期:重视内外因共同致病

明代部分医家秉承隋唐时期风寒湿邪致病观点,如《普济方・干癣》载:“夫干癣但有棱廓。皮肤枯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又《外科启玄・白壳疮》载:“白壳疮即癣也,而有四种,曰风癣、杨梅癣、花癣、牛皮癣,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外。”

也有医家发现“风毒邪气”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如李{《医学入门・外科》载“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浮浅者为疥,深沉者为癣”;孙志宏《简明医彀・癣疮》云:“癣有五种:曰湿、顽、风、马、牛是也,皆因血分燥热,以致风毒客于皮肤。”均认为病机为外有风毒克表,内有血分燥热。

陈实功对本病认识更深入,认为风毒血燥虽可致病,但“热湿虫”邪不可忽略,同时与脾肺二经关系密切,其《外科正宗・顽癣》提到:“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龚廷贤持相似观点,认为风毒兼热虫可致本病,其《济世全书・癣疮》载:“如此之癣,初得,或因风湿客于肌肤,折于气血所生。”

皇甫中《明医指掌・疮疡疥癣证十》指出“癣亦有五:风癣、顽癣、湿癣、马癣、牛皮癣之别,皆由肺受邪毒,运于四肢,以生肉蠹”,则明确指出本病发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王肯堂则进一步提出脾经湿热与发病的相关性:“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气风毒,客于皮肤所致也……风毒之深沉者为癣,盖癣则发于肺之风毒。”(《证治准绳・疡医》)

清代对本病认识更加深入,在外感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内因致病的重要性。其中外因主要是风、湿、热三邪,内因则主要是血虚和血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固由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此症总因风湿热邪,侵袭皮肤,郁久风盛,则化为虫,是以搔痒之无休也。”祁坤则继承明代李{风毒血燥致病论,其《外科大成・白H》明确指出“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陈士铎认为,外有风湿,内有血虚无以为养可致本病,其《洞天奥旨・白壳疮》云:“白壳疮……皆因毛窍受风湿之邪。”许克昌提出“秋燥血虚论”,即外感风邪,内有血虚,又值深秋,复感燥邪可引发本病,其《外科证治全书・发无定处证》记载:“白H,一名H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因岁金太过,至深秋燥金用事,乃得此症,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

2 治疗

2.1 内治法

2.1.1 祛风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热三邪多兼杂风邪伤人,历代关于祛风的方剂颇丰,多由防风、荆芥、蝉蜕、白芷、麻黄、羌活、牛蒡子、浮萍、桂枝、薄荷、苍耳子、等组成。本病用药特点以明代为界,之前偏重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如《备急千金要方・疥癣》喜用乌梢蛇治癣,《太平圣惠方・治一切癣诸方》白蒺藜散(白蒺藜、、乌蛇、独活、茯神、薯蓣、细辛、麻黄、防风等),《圣济总录・诸癣》三神丸(蒺藜子、海桐皮、草乌头)。其后以祛风除湿清热为主,如《外科正宗・顽癣》载:“初期用消风散(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胡麻、荆芥、牛蒡子等),葱、豉做引,取汗发散,久者服首乌丸,蜡矾丸。”同记载有顽癣浮萍丸:浮萍、苍耳子、僵蚕、钩藤、g莶草等(《外科正宗・顽癣》)。《证治准绳・疡医》载:“宣风换肌散(炙甘草、当归、防风、白芷、荆芥穗、川芎、乌梢蛇、羌活、何首乌、全蝎等),治一切风癣疥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初服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次服搜风顺气丸[大黄(酒浸,蒸晒九次)、车前子(酒炒)、山萸肉、山药(炒)、牛膝(酒浸)、菟丝子(酒蒸)、独活、火麻仁、槟榔、枳壳(麸炒)、郁李仁、羌活]”。

2.1.2 清热为主 宋元时期治疗本病多以清热为主。清热之剂多由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白鲜皮、土茯苓、紫草、苦参、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大蓟等组成。清热剂主要分为两类:①清热燥湿类,如洪遵《洪氏集验方・治癣疥》单味宣黄连,《卫生宝鉴・疣瘤疥癣皴揭附》用单味苦参丸,兰茂《滇南本草・苦参》“苦参丸(苦参、玄参、黄连、酒大黄、黄芩、栀子、等)治疥癞疮毒,血风癣疮,风湿相搏,遍身搔痒,肠风下血便血”。②清热凉血类,如《圣济总录・诸癣》槐芽丸(槐芽、皂角荚、苦参、使君子、防风、羌活、乌梢蛇),《景岳全书・外科钤》“升麻和气饮(当归、陈皮、枳壳、芍药、半夏、桔梗、白芷、苍术、干葛、茯苓、炙甘草、干姜、大黄、升麻),治风癣疮疖热结,大便不通”。

2.1.3 润燥为主 燥易伤津液,故治燥当滋阴润燥,治血可治其风。历代医家治癣方剂中不乏配伍滋阴之品,其药物多由当归、甘草、白芍、麦冬、熟地黄、何首乌、山药、沙参、麦冬等组成。《世医得效方・癣疮》有治遍身牛皮癣方(何首乌、川乌、草乌、白芷、苏木),《医学入门・外科》载“有可汗者,四物汤加荆芥、麻黄各五钱,浮萍一两,葱、豉煎服取汗,一切癞癣皆效。体虚者不可妄用风药。气虚者,何首乌散、消风散。血燥者,四圣不老丹(松脂、、茯苓、柏子仁);或肾气丸,久服自效”,《外科大成・诸癣》治燥亦用四圣不老丹兼服六味地黄丸。

2.2 外治法

2.2.1 涂敷

2.2.1.1 单方 古人多以清热燥湿、杀虫攻毒之药治疗本病。如《外台秘要・干湿癣方十五首》载:“取楮叶面着癣,用匙背打叶,叶碎即换,可三四度换,即痊亦可只用一叶,唯熟打使极碎,即裹之,勿令碎叶落,即瘥。”总结前人外治法,多用巴豆、狼毒、槲树白皮、桃树白皮、斑蝥、枸杞根、石榴根、白矾、半夏、艾、蒿穗、干蟾、羊蹄根、雄黄、穿山甲、山豆根、黄柏、墨旱莲等单味药物,或烧、或取汁、或熬、或烧灰、或以猪脂和,涂敷于体表。

2.2.1.2 复方 根据是否损伤皮肤,分为拭破涂敷(即拭破水泡,令药物直接接触患处底层皮肤)和非拭破涂敷(即不损伤皮肤,直接涂抹于患处)两类,其中非拭破涂敷根据药物溶媒不同分为脂涂敷、水涂敷、津唾涂敷、醋涂敷、油涂敷、自然汁涂敷、血涂敷7种[1]。如《太平圣惠方・治干癣诸方》载:“治干癣,搔之白屑起,黄连散方。黄连散:黄连、黎芦、川大黄、干姜、茹、莽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猪脂一斤,以慢火煎成膏,滤去滓,收于瓷器中,先以新布揩拭疮上令伤,然后涂药,无不瘥者。”《太平圣惠方・治久癣诸方》有:“治久干癣必效方。斑蝥、硫磺、猪牙皂荚、地卷皮、背阴草,上件药,捣罗为末,合和令匀,用津唾调涂之。”药物使用较单方重用清热燥湿和杀虫解毒之药,如黄连、藜芦、斑蝥、皂荚、背阴草、黄柏、蛇床子等,同时佐以活血祛瘀之药,如麝香、地卷皮、鸡血藤等,内外并治,自当效强。

2.2.2 外洗

2.2.2.1 单方 古人多用祛风杀虫、燥湿养血之药煎汤以洗皮肤之风。如《圣济总录・诸癣》载“又方,乌头(十枚),上一味,锉碎,以水五升,煮至二升,温洗癣上,日三度,即瘥……治一切癣。半夏散方,半夏(二两),上一味,捣罗为散,以陈酱汁调和如糊,涂摩癣上,日两三度即瘥。”《普济方・诸癣》载:“旱莲方。用旱莲草叶不拘多少……煮莲叶洗之亦可。一方柳叶洗亦良。”

2.2.2.2 复方 药浴是本病外洗法的主要方法,多用苦参、蛇床子、石菖蒲、黄连、赤芍、防风、荆芥、羊蹄根、苍术、川乌、草乌、当归、白芷、何首乌、紫花地丁等清热燥湿、养血祛风之药煎汤熏洗。《太平圣惠方・治风癣诸方》载“治风癣瘙痒,洗浴,丹参汤方(丹参、苦参、蛇床子、白矾)”。《寿世保元・体气》载“沐浴方:防风、荆芥、细辛、当归、羌活、独活、皂角、藿香、白芷、藁本、番白草、水红花、川芎、甘松,上锉,水煎沐浴”。《证治准绳・疡医》载:“抓之起白H,名曰蛇虱。用油秽田肥株、山樟叶、樟树叶、柏叶煎水,入些醋洗之。”

3 小结

纵观历代文献可见,银屑病发病多与风邪有关,风蕴久成毒成虫,寒、湿、热三邪多兼风邪合而伤人,出现瘙痒、脱屑、红斑等症状。隋唐时期认为风寒湿三邪兼杂致病;金元时期强调肺毒热邪致病;明代则重视风毒邪气致病,或兼血燥湿热,与脾肺有关;清代提出了外感风湿热邪、内有血虚血燥致病论。

虽历代医家各持己见,但病机可归纳为“风毒客于腠理,入内灼伤营血,血燥不荣于外”,治疗上可以透风解毒、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为治法,兼察病患之脏腑气血功能状态,加以调整。另外,上述文献多记载本病与外感六淫密切的联系,而对于禀赋、环境、饮食等其他发病因素的古代文献整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中医古籍中银屑病相关内容整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4-05-04)

(修回日期:2014-06-29;编辑:梅智胜)

上一篇: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下一篇:赵志付刚柔辨治经断前后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