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部曲”

时间:2022-04-08 03:00:28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部曲”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关注语言,有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达到“看似信手拈来,实是苦心经营”的境界。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与所学内容毫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维共鸣,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

教学《顶碗少年》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把自己的所感写下来。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能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通过品词嚼句,进而有所感悟。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还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我正是从发展学生的语言角度出发,提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去感悟体会,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也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二、激发兴趣,有效倾听

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迸发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学生有效的倾听的前提则应当是他所处的情境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课堂情境。

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课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神五”飞天的视频资料,学生边观看,我边作好解说,学生看得入迷,听得也入神,此时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我想这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取得的效果!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处在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教育才会有“高峰体验”。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才能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群体“跃跃欲试”的热烈场面。

三、生生参与,有效朗读

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朗读技巧的基础上,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愿意读,让学生快乐地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灯光》,对于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使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可见,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

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四、提高策略,有效练笔

课堂练笔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小练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练笔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的课文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续写的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可指导学生沿着其主题思想,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想象,进行课堂练笔,这既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如:《凡卡》一课,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最后的省略号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爷爷会来接凡卡吗?带着这样的思考续写故事。这样的练笔是有效的!

有的课文的中间部分也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中时进行必要的练笔。《二泉映月》一文中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以度日……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设置了不同的情境,如“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有一天,阿炳病了,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床上……”“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阿炳……” 让学生展开想象,对场景进行想象补白,深刻感受阿炳生活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生活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于音乐得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之情。这里的补白,主要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意,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是教学的点睛之笔。这样的练笔同样也是有效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练笔的很多,但我们不能“为练而练”,而是要抓好语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用意,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品读到其中的奥妙,并融会贯通,懂得运用,从而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堂语言应用初探 下一篇:小学文言文“四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