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室护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4-08 12:10:21

注射室护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注射室;护理问题;对策

注射室是医院的服务窗口,护理人员直接和患者接触,也是护理纠纷的好发环节。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市中心,患者相对集中,层次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如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要注重自我规范与保护这已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院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注射室的常见问题采取了相应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注射室常见问题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在注射室的护理工作中,注射疼痛是护患双方必须面对的常见问题。如何针对疼痛产生的不同原因,正确应用操作技能、技巧,帮助患者避免疼痛、减轻疼痛是护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1 操作人员未掌握无痛注射技巧

1.1.1 严格按照“两快一慢”的原则进行注射:进针和拔针要快,推药要慢,对不合作的患者尽量在注射前先把患者固定好,避免因患者在注射时挣扎而快速推药造成患者疼痛。

1.1.2 采用按压穴位注射 臂部有一环跳穴,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在臂部股内注射操作过程中,用左手拇指采用适中的指力按压环跳穴的同时进行肌内注射,可以显著地减轻患者对注射部们的疼痛感。实践证明,按压环跳穴减轻注射疼痛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1.1.3 使用改良的皮内注射方法 多种药物使用前都需要做皮内注射试验,而皮内注射是所有注射中患者感觉最为疼痛的一种。我们应用改良后的皮内注射方法如下:选择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横指中点处(以患者自己的食、中、无名三指为准),按常规消毒皮肤抽取药液,驱尽注射器内空气,左手轻握患者手臂,左手拇指放于消毒范围下端,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贴紧,几乎呈平行状,维持姿势不动,左手拇指轻轻向下拉紧皮肤,随着皮肤弹性,针尖斜面刺入皮内,放松左手拇指的同时,右手顺势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入药液0.1 ml,使局部隆起一圆形皮丘,隆起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患者在接受皮内注射时的疼痛强度。

1.2 患者紧张,导致局部肌肉收缩,增加注射时的疼痛 部分患者肌内注射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导致局部肌肉收缩,引起进针难,增加注射时的疼痛。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少注射时的疼痛。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待听不懂成人话语的婴幼儿,采用以婴幼儿感兴趣的玩具、饰物、食品在旁边逗孩子;对待能听懂成人语言的孩子,则采用夸奖、激励等方法,与患儿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消除紧张情绪;对待成人则采用与患者谈话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谈话的内容要以患者感兴趣为原则,并且还可以同时把健康宣教的工作完成,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1.3 部分药物由于其特性导致注射疼痛加重 如25%的硫酸镁、胸腺肽等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注射维生素、黄体酮等油剂类药物时,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较远的部位还会导致脂肪层内,不但药物吸收差,特别是油剂类药物还会导致脂肪液化等严重不良反应。合适的部位和适宜的深度,才能在使药物迅速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减少这类药品给患者带来的疼痛。

1.4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 剂量较大,药物集中在一起,不但影响药物吸收效果,还易造成局部硬结,引起局部疼痛,特别是婴幼儿,肌肉层薄,更易产生此种情况。对待此种情况,我们通常采用分药物、分部位注射,这样注射到局部的药量少了,不但避免了硬结的产生,还避免了潜在和少见的药物配伍禁忌。

2 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其造成的潜在问题

由于患者注射时间无规律性,而且护理人员存在着缺编的问题,容易出现患者排队等待注射的高峰期。如果让患者久等,一是耽误治疗,二是往往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烦躁、无助、不满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往往又是导致深层次护患冲突、纠纷的潜在因素。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不增加科室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采用了弹性排班,在患者前来注射的高峰期增派1~2名护理人员,缓解了患者拥挤、等待的情况;同时,护理人同的微笑服务、和风细雨般的语言也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3 注射室常见的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与医疗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例如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认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医疗诉讼实行部分举证倒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如何用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结合注射室护理工作的具体性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在以往的工作中,注射室护士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履行了健康宣教和告知义务,却未留下相关的护理记录,连注射证往往都是由患者保管,容易造成一些隐患,特别是纠纷发生后举证困难。例如,对皮试患者,皮试后,护士都会要求患者在观察皮试反应及结果期间不离开注射室并阐明原因,但少数患者仍会自行离开注射室,导致发生过敏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另一种情况是患者注射后护士会对患者说明,注射后要在注射室休息30 min后由护士观察注射后的反应及注射部位方可离开,但少数患者擅自离开,导致出现注射部位出血、血肿及更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一旦发生医疗纠纷,面对患方提出护士未履行告知义务、未保护患者知情权的指责难以举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在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签字的方法,对皮试后的患者使用专门的记录本写明:“病员同志,为了您的生命安全,皮试后20分种内(即观察皮试结果及反应期间)请不要离开注射室,谢谢配合!”对肌内注射的患者使用专门的记录本写明:“病员同志,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肌内注射后30分种内请不要离开注射室,由护士观察药物反应及注射部位后方可离开,谢谢配合!”然后由患者签字,对患儿则采用由家长先写上患儿名字再写明签字人与患儿的关系。这样既减少了不良后果的发生,又避免了护理纠纷的出现。

上一篇:围生期心肌病的护理 下一篇:5个月内脑栓塞尿激酶静脉溶栓2次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