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8 12:03:54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教学改革从宏观、中观发展到今天微观的进程中,课程改革逐步占据中心位置。职业教育作为“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维,只有“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满足跨界思维对课程设计的一系列要求。文章以“跨界”的理念为指导,以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为抓手,着眼于研究在不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下,在校内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课程分析、一体化设计、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设计。

[关键词]高职 跨界 一体化教学设计 国际物流

[作者简介]陈彩凤(1973-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高职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09年度科研项目“武鸣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MS3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7-02

在高职人才培养进程中,课程始终处在最核心的地位,做好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跨界是一种思维理念,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组织方式。本文立足于跨界理念,研究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

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源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企业培训定界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具有职业性,是功利的,必须遵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传统学校教育定界于学校,以人的全能发展为目标,具有教育性,是理论的,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职业教育则介于职场和教育场之间,是一种跨界文化,是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跨界”理念对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能力本位观。知识是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总结,可以积累,但知识绝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外来的,能力是内在的,当情势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时,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而知识不能。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行动来应用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生命发展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关注人的一生发展,除了为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外,更要为了满足个体的发展塑造合格的社会人。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关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更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3.多元智能观。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首先,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虽然相对排斥陈述性的理念知识,但能较快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其次,基于个体的智能组合不同,发掘不同特长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在如今职场分工精细化的趋势下,企业的工作任务往往被分解成多个有机关联的串联或并联环节,通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地各司其职而得以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应其岗位的独特技能,具有共性的职业素养。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与职场相对应,按照职业岗位的分工,对应不同工作任务设置众多学习任务;对应不同工作过程设置众多学习情境,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

4.行动导向观。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却不行,戴耐德的混元教学模式证明:更多的练习机会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更符合技能习得的规律。行动导向能够让学生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不可言传的职业领域的默会知识。因此,跨界理念下的高职教学设计应首先在行动体系指导下,以大量实践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其次以学生的行动改变和职业能力获得为目标,让学生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思考、学习;再则以实践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独立完成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等行动中,掌握职业技能,并不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授。

二、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设计

1.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职场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可以将职场中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职业素质等要素迁移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体化是指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指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职场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行业企业的行事规则、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模拟构建一个学习场,让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下,全角度地体验职场情境,从而完成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系的过程。要求首先确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重组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线索,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学习集中地表现为学习流程化、课堂企业化、内容实践化和实训仿真化。

2.一体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一是仿真的职场氛围。学习场模拟职场的关键要素,是一个仿真的职场。为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学习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学习系统。由于学员的多元特长,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有机互补的学习系统。在浓厚的职场氛围环境下,学生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行事,在完成学习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渐渐向职业人转变。二是老师“导”,学生“做”。首先,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做业务”。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活学活用”,将知识内化,形成岗位能力,并在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融合新旧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由于掌握了学习主动权,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通过发挥所长,获得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认同,并进一步反哺个人专业技能的深化。同时,由于激发了学生内发性的学习动力,学习质量大大提高,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渐渐接受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事规则和职业道德标准。其次,老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裁判员与协调人,负责鼓励并监督学生主动思维、互相交流,组织好练习的内容和方式,掌握好练习的频率和节奏,并排难解疑。

三、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国际货运”为例

1.“国际货运”课程分析。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的关键环节。作为国际性业务,面临着业务关系主体众多、环节众多、单据复杂、涉及多国外贸政策等困难,使得“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性和能力隐性特征:一是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学习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重构与解构理论,分析国际货运的职业核心能力,重构培养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首先是国际货运业务开发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维护低成本的供应商资源;其次是国际货运业务操作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客户,成功揽货;再则是国际货运单证的能力,指能够制作和组织全套单据,安排货物出运或者接收货物;最后是风险防控能力,指能够合理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重组学习内容,设置全套学习项目(任务)。为了实现课程学习的技能、知识、素质目标,一般都要求课程的学习任务(工作线索)与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甚至直接对应。重构“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内容见下图。

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项目(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从认知规律可知,课程中的学习项目需以“多重循环”的方式展开,应当在重要的学习项目(任务)中,设计多种情境和足够多的项目任务,以分类覆盖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结算方式和不同类型商品的国际货运业务内容。其次,可以设计多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逐步成长”的项目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这些项目任务包括针对单项技能的,也包括针对综合技能的。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单项项目(任务)都是“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货运”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是分组模拟成立分属于各个不同国家的国际货运公司,分设市场部、业务部和操作部三个部门岗位;在学习班中营造国际货运业务的职场环境,对接国际货运市场要素创设“学习场”;以优胜劣汰的相互对抗方式开展课程学习;以几十个国际货运真实业务为学习任务,以模拟揽货竞标和操作货物出运或收运的项目来驱动课程学习;以完成货运业务的效果来考核课程学习的质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构建学习场的关键。一是用以训练的工作任务要来自行业企业,是企业曾经承担过的真实的国际货运任务,且数量足够多,这是营造仿真的情境,支持学生“做国际货运”模拟业务的需要;二是借助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资讯(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了解做国际货运的资讯来源,掌握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渠道,帮助他们“做货运业务”。第二,学习主线。学习的主线有人事招聘和业务推进两条,即招聘各岗位人员组建公司,以及各学员分工履行岗位职责推进业务进程。各公司不是先完成招聘然后才开始做业务,而是两条主线同时交错进行,呈双螺旋式推进。第三,综合项目。综合项目(任务)设计是两条主线双螺旋推进的过程。一是成立模拟国际货运公司,竞聘产生各公司总经理,拟定公司章程、制作公司名片、公司形象宣传板报等;二是在熟知国际货运市场的基础上,各公司开发并展示核心业务,竞聘产生公司市场部员工;三是针对给出的国际货运托单的情境,组织对抗性揽货竞标,成功招聘各公司业务部员工;四是以模拟公司为小组,完成对应托单情境下的国际货运业务综合设计方案;五是组织业务竞赛,针对企业中扩大业务规模进行创收的特点,老师给出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货物种类、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贸易术语下的众多国际货运托单,学员以公司为单位承接业务、组织国际货运、完成各类单据。

3.“国际货运”课程的实施。第一,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有四个:一是在国际货运业务中作为陪练,充当与各货代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收货人、发货人、海关、检验检疫局、银行、车队、堆场、控箱公司等相关单位;二是在对抗性训练和集中考核验收过程中作为裁判,裁定结果,当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时,充当独立第三者引导学员参评;三是在揽货竞标环节充当收发货人,发出国际货运托单,提供国际货运的情景资料,供各公司竞标;四是充当导师,布置任务,指点方法和思路,起启发、点拨、引导、总结的作用。第二,质量把控。为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首先引入“对抗性职业竞赛+竞技游戏”的方式组织课程学习,让荣誉、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其次引入公司员工动态聘用制度,创设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压力和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国际货运业务推进过程中,老师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严格把关,耐心指引,热心帮助,将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等列入学习考核的重点,鼓励交流式学习,切实掌握业务方法和技巧,提高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第三,学习考核。跨界设计要求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和业绩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首先,在推进业务进度的学习线索中,以成功揽货的数量、承担货运业务的创收和单据流程的完成质量等来考核课程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招聘组建公司的学习线索中,用企业面试员工的方式和标准来确定是否受聘,对是否成功受聘、所聘职位的级别和动态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仍未受聘的学员,或受聘后因业绩不好被公司解聘后无法再行上岗者,皆被判定为课程考核不合格。

实践证明,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劲头被极大激发,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主动挑战老师提出的专业难题,主动报名参加竞标和竞赛。在一次次的参与学习项目挑战和竞赛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充实和提高,有效地完成了职业能力的重建和塑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陈彩凤.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3]周艺红.戴耐德混元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陈彩凤.国际货运[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戴士弘.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大学生思想... 下一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