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探究

时间:2022-04-07 11:17:15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其发展仍然存在风险,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必须加强其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因此,本文多角度客观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同时还多角度、多层次详细探讨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极其具体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 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报告深入阐述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明确了内部控制规范完善的重要性,这和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运营效益乃至风险抵抗能力的提高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运营管理中,事业单位必须客观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准确率和资产利用率,促进自身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就事业单位来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单位,特殊性是其显著特点,财务内部控制大都由内部管理者负责,全体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优化完善已有的相关管理制度、程序等,同时采取可行的措施,确保预定目标顺利实现,全方位准确“识别、防范、控制”财务会计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必须围绕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活动,优化配置各类资产,在提高资产利用率的基础上,促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完整,进一步提高自身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各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确保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就事业单位而言,其资金来源、经营目标都具有其特殊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问题,比如,债、资金筹集等等,事业单位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同途径扩大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合法,优化利用已有的资金,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自身运营效益,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水平。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各项费用支出安排都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密切相关,属于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关键内容。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上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事业单位想要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自身财务管控水平。在运营管理中,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已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大幅度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量,使会计无暇全方位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情况,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控制力度降低。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多角度加强内部控制,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财务管理程序,有效解决财务管控在核算、管理二者间的冲突、矛盾,逐渐提高自身财务管控质量,确保管理者准确了解不同部门运行情况,科学决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系数,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的途径

(一)制定可行的内部控制目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化的内部控制目标,全方位有效防范存在的各类财务风险。事业单位管理还必须制定可行的操作性目标,规范相关工作运行程序,比如,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控等都必须制定信息性目标,确保经济活动开展中一系列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有效指导相关工作。同时,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制定可行的合规性目标,确保日常运营中开展的财务活动符合当下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同时还要以新时期财政预算改革客观要求为基点,全方位审查、监督计划预算,促使预算更具约束力。在制定内部控制目标中,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根据新时期财政发展客观要求,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将预算各项工作融入到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比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都要有效防范各类财务风险,降低日常运营成本。

(二)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强化工作人员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站在客观角度,通过不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定期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培训,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强化他们防范风险的意识,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同时要引导员工全面、客观准确地理解内部控制理念,准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借助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工作人员身上,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每周开展一次例会,做好月总结工作,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加大宣传与督导力度,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中来。

2、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运营管理中,事业单位内控部门要多和财务部门沟通、交流,准确把握整体运行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已制定的制度条文等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动态控制各环节,降低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系数,提高其参与意识,逐渐强化自身责任,有效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注重财务控制预算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不能再采用过去的预算与核算方法,必须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具体情况,优化完善财务管控制度,使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化完善财务控制流程、控制方法,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已有的操作权限,采用多样化管理模式,优化财务管理功能,使其不仅仅作用于“预算、报账、核算”这些方面,同时还要注重财务整体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准确率。在财务控制方面,预算管理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事业单位必须坚持相关的原则,即收支平衡原则,优化调整已制定的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一系列预算工作,科学编制财务收支预算、预算计划,借助合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整体管控,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财务风险系数,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已有资金利用率,优化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督财务管理全过程,确保内部不同部门随时掌握自身预算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客观分析各项目实施情况,保证部门日常开支不超出预算范围,合理追加、调整部门预算,确保财务收支预算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合理性,确保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

事业单位必须多角度优化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都要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做好“机构、职务、钱账”等分离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相关岗位限制,比如出纳,必须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全方位仔细检查限制性岗位,明确对外资产、资产处置等规定,清查范围、期限等,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要借助内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明确会计材料内容,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4、构建内部控制预警机制

在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方面,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预警机制,要巧妙利用相关技术手段,优化利用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优化风险“监控、评价、预警”系统,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比分析一系列横纵向信息数据。同时还要根据预警系统的风险预报,具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控制对策,有效化解财务风险,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管理者必须按照《预算法》具体要求,化完善相关方面的内部控制程序,比如,预算编制、预算监督、预算管理权限,健全已有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预算准确率,尽可能降低潜在的各类财务风险,促使已有的财政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5、优化监督评估对策

在优化完善内控制度方面,事业单位必须优化对应的监督评估对策,结合自身运行情况,构建全新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使其符合自身各方面发展特点。具体说来就是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做好督导检查工作,比如,纪检监察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常态化和专门化的检查事业单位内控,及时发现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隐患。同时,事业单位必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小组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力度,及时化解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确保构建的内部制度和具体规定吻合,确保一系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构建合理化的财务控制监督体制,明确“长、中、短”期财务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督各项财务工作,科学分配各方面资金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灵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难度较大。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准确把握自身各方面运行情况,优化完善监督评估对策,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注重财务控制预算,健全内部控制预警机制,引导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等,顺利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水平,多层次科学防控各类财务风险,有效保护各类资金,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以此,降低各方面运营成本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具有较好的运营效益,促使新时期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凌燕.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108- 109.

[2] 汪海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121- 122.

[3] 赵艳琴.探究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149- 150.

上一篇: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身心合一 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