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大桥跳桥事件报道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4-07 10:48:47

【前言】猎德大桥跳桥事件报道的误区及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对跳桥事件一直存在的争议是媒体该不该报道,如何报道。有研究显示,对报道重点的选择有可能决定随后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仅仅对它们进行报道。①所以在事件初期,简单地增大版面、快速报道极有可能对受众产生“情绪感染”效应,从而引发盲目模仿。 (二)报道话语 新...

猎德大桥跳桥事件报道的误区及对策

企图通过跳桥或跳楼来表达诉求的现象屡见不鲜,广州的海珠桥就因在2009年4月1日至5月21日短短51天内发生12起跳桥事件而迅速成为舆论中心,甚至成为广州的城市符号。2013年,广州跳桥事件卷土重来,主角变成了猎德大桥。对于跳桥事件报道用词,不同媒体存在差异。本文统一使用“跳桥事件”一词。跳桥事件的媒体报道曾引发广泛讨论,而关于猎德大桥跳桥事件的相关报道,仍然存在诸多误区。

报道误区

(一)报道力度

因为事件发生地为广州,所以本文选取广州地区的报纸《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对2013年3月11日~5月31日五家报纸关于猎德大桥跳桥事件的报道文本进行分析,五家报纸的报道数量如图1所示。

单纯从报道数量上来看,《羊城晚报》的报道数量最多。在第一起猎德大桥跳桥事件发生后,《羊城晚报》连续两天以近三分之一版面的较大篇幅进行报道。

对跳桥事件一直存在的争议是媒体该不该报道,如何报道。有研究显示,对报道重点的选择有可能决定随后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仅仅对它们进行报道。①所以在事件初期,简单地增大版面、快速报道极有可能对受众产生“情绪感染”效应,从而引发盲目模仿。

(二)报道话语

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纯净、透明的话语,而是一种再现、建构的话语(representation discourse)。②对新闻叙事话语的分析,可以从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情境、叙事修辞等层面展开,在此主要针对报道文本的叙事情境进行分析。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指的就是叙事角度,但除了包括叙事视角外,对素材的处理、语言、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等都是构成指定叙事情境的重要因素。③

语言方面,《南方都市报》5月14日的报道《猎德桥没防住 又有人上去了》开头第二段写道:“据悉,这已是5月以来猎德大桥第三次上演‘跳桥秀’。”这样的用词显然直接把这样的行为与低劣的“作秀”行为画上等号;《南方都市报》5月31日的报道主标题为《他不怕刺,猎德桥奈他何》;《新快报》5月7日的报道标题为《广西男爬上猎德大桥自残 扰攘2小时》。“不怕刺”、“奈他何”、“扰攘”,显然直接为整个文章奠定了批驳的基调。

经过检索,猎德大桥跳桥事件相关报道中出现过以下词语:“跳桥事件”、“跳桥秀”、“爬桥秀”、“企跳事件”。“企跳”一词意为企图跳桥,而是否跳了下来,就由最后的结果去判定,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通过百度新闻搜索进行检索,上述词语中“跳桥秀”的检索量最多,可见“跳桥秀”一词用来形容跳桥事件成为媒体司空见惯的报道框架,其中带有一种固有的成见与刻板印象,将跳桥者放在一种“表演”的框架下审视,缺少人文关怀。

叙事角度方面,《羊城晚报》5月31日的报道《猎德大桥连发4起跳桥事件 爬桥者均是外地人》,将视角放在多起事件中跳桥者的身份上,而后得出结论:由于都是外地人来穗“爬桥”,广州有关部门无法从源头上进行干预。这样的报道有挑拨之嫌,没有淡化反而放大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撇清本地人的责任,因为是外地人跳桥,有关部门无法解决跳桥事件就有了充足的“借口”,冷漠且缺乏关怀;似乎在提醒和暗示广州猎德大桥是外地人的“跳桥胜地”。这些不恰当之处,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

出现误区的原因

(一)媒体正义原则与坚持客观公正报道的冲突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要遵循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又决定了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报道的职业操守。关于跳桥事件的报道也体现了这一矛盾。媒体不报道,不希望成为一些人用作放大、曝光、制造社会影响的工具,可能错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媒体争相追逐报道,有可能为很多缺乏诉求渠道的人造成强烈的暗示效应,可能引发更多破坏社会秩序的跳桥事件发生。

(二)媒体对跳桥者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了“刻板印象”的概念。所谓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④刻板印象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简便的评判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收和新观念的生成,容易导致认识僵化。在新闻报道中,刻板印象也会成为记者客观公正报道事实的障碍。2004年,媒体开始运用“秀”字来形容跳桥事件,⑤实际上它也体现了一种广泛存在的刻板印象。

(三)新闻报道的标签化

“标签化”是指根据一定特质将某个事件或人物自动归类成某类事件或人物的操作方式。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提炼事件或关键人物的特质,套用流行词汇进行贴标签式的报道。报道以“标签化”的形式呈现,更加形象直观,报道焦点突出,吸引受众阅读。“标签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媒体对于受众的迎合。比如本文探讨的“跳桥秀”一词,就是带上了“××秀”的标签。但标签的简单化与不够精确,可能带来报道真实性的偏差,因而应当制止。

反思及对策

(一)破除固有偏见,努力实现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

有人认为“跳桥秀”是弱者“身体政治”抗争的行为。⑥如果不是有深层的诉求与问题而找不到诉求渠道,想必不会选择跳桥这种极端的方式。普通公众可以尽情宣泄对此类事件的愤怒或同情,而媒体记者则应当更进一步,打破“跳桥就是作秀”的固有偏见,追求客观公正的报道,进行深入调查。

(二)展现人文关怀,通过报道对跳桥者进行正确引导

把跳桥者置于表演的框架下叙述、未经细究跳桥原因就为跳桥者贴上标签,是对跳桥者的伤害。媒体不光要坚持理性、客观、公正、平衡的职业操守,也应当坚守良知,倡导人文关怀。报道倾向于一味责难跳桥者,不利于想借助媒体找到诉求渠道的人们解决问题。媒体应当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找出跳桥事件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引导他们从法制的轨道上表达诉求,推动问题解决,展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在实践中寻求媒体正义原则与客观公正报道的平衡

媒体正义原则与客观公正报道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这就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在报道实践中努力探索,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叙事视角与素材。要尽可能透过新闻话语的合理使用来呈现报道的价值和意义,“让报道说话”,不能让自己的报道被感性的情绪牵引,不做简单化、单纯吸引眼球的跳桥事件报道。

注释:

①【美】E·阿伦森著,邢占军译:《社会性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②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③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06年6月版

④【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 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⑤杜安娜 肖欢欢:《“跳桥秀”报道引发传媒伦理二难语境》,《新闻实践》,2009年第10期

⑥石勇:《“跳桥秀”非法化终结了什么》,《廉政瞭望》,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我国电视对民族元素与原创性的探索 下一篇:报刊版式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