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中有大道理

时间:2022-04-07 06:23:36

真正的教育艺术不是刻意而为之,不是花样翻新,不是为了艺术的艺术,而是在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刻意的不经意表现,一种有痕设计下的无痕表现,是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散文诗”。

故事一:一支铅笔头

故事发生在1986年秋,那时的我任教小学一年级。

早晨,盛凌凌的妈妈送她上学,她无意中说,盛凌凌有不少好习惯,比如一支铅笔就能用近两个月。哇,一支铅笔能用这么长时间,我暗自惊讶,好,今天的晨会就讲这个!

早操归来是10分钟的晨会时间。学生落座后,我不紧不慢地说道:“哪位同学借支铅笔给老师用一下。”顿时,小手如林,小朋友都以把自己的铅笔借给老师为荣,有的一边举手一边取出铅笔。我故意自言自语道:“我到底借谁的呢?”“我!”“我!”“我的!”一双双热切的眼神、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声声急切的呼喊……我在教室的走道慢慢走了两个来回,一边回应着孩子们热切的期盼,一边按捺着我的真正意图。不一会儿,我走到盛凌凌旁边停下,孩子们立刻将铅笔伸了过来。我慢慢地伸出手,接住了盛凌凌递过来的那个不到两寸的铅笔头。

我拿着铅笔头回到讲台:“同学们,我喜欢这支铅笔,但我更喜欢这支铅笔的主人。因为它的小主人从开学一直用到今天,非常爱惜它,每天轻拿、轻放、轻削……”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我由借笔转到了赏笔,由赏笔又转到了赏人、赏行为、赏习惯,一个个都将注意力聚焦到了铅笔和铅笔的主人身上。接着,我把盛凌凌爱笔的故事复述了一遍,又举起讲台上粉笔盒里被丢弃的铅笔、橡皮,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些不爱惜学习用品的现象。

故事二:急匆匆

我去一所学校参加活动,在观摩该校升旗仪式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个男孩急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班级。

国歌在响,国旗在升,大家不方便提醒男孩,尤其在有客人参观的情况下,这个男孩子的行为更加显眼,甚至有些刺眼。升旗仪式完毕,一位教师走上台并接过话筒。

“同学们,刚才在升旗的过程中,一名男同学急匆匆地向自己的班级跑去。我想,他一定是有事才没来得及准时参加升旗仪式。因此,他跑得急切,跑得专注,跑得飞快。他一定是想尽快回到自己的班级,这个同学的想法是朴素的、善意的。同时,他肯定还有一些不安与惶恐,甚至是难过。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男孩说吗?”

学生一:“我们欢迎你回到自己的班级。”学生二:“你经过时,听到国歌奏响,国旗在升,应立即停止脚步,原地立正,参与升旗仪式。”老师接着说道:“是啊,在这里我们再相互提个醒,升国旗时不得随便走动。”

故事三:小竞赛

国际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契机。只有从高处着眼,提高认识,才能增强捕捉育人素材的意识,才能充分利用好素材。如一项赛事开始后,我每天都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开展小竞赛。还记得,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二天,我向全校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今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昨天,中国获得几块金牌?”学生中知之者甚少。我对能当众答出的学生,当场予以表扬。第三天,我又问:“同学们,到昨天为止,中国队总共获得几块金牌?”这次,知之者甚多。就这样,第四天,第五天……小竞赛一直进行到全部赛事结束。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生怕第二天忘了,再三叮嘱爸爸帮他记着,第二天上学时他特意把金牌数记在手心上。

我认为,让学生记住中国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说出是谁获得的、什么项目的金牌,这些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创设一个情境育人场,一种不留教育痕迹的、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受感染的德育场。学生在看比赛时,他们期盼着、激动着、惋惜着,他们的心沉浸在为队员的鼓劲呐喊之中。学生的心与运动员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与全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与祖国的荣誉连在一起,这不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吗?

故事四:同学骨折了

二(2)班张青因骨折请假了。晨会上,我问道:“张青同学今天怎么没来上学呀?”没有人知道。到了下午,我又问:“现在,有谁知道张青为什么没来上学吗?”只有一位同学知道,她说,张青骨折住院了。第二天,我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张青同学好些了吗?”只有三位同学知道。于是,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这三位学生,其中一人说:“我们听说张青住院了,心里不好受。放学后,我们去了他家,张青的爸爸领我们去医院,张青他现在……”我富有感情地说:“是啊,咱们班的48位学生,朝夕相处,应亲如兄弟姐妹。张青住院了,他们能自觉地去关心、慰问,小小年纪,心中就装着他人,多么善良啊!你们今天心中装有同学,明天心中装有老师、父母、邻居……将来你们心中才会装有祖国和人民。”后来,我又抓住“父母的生日”“山区娃失学了”等一系列“小事”做工作,巧妙施教,使学生心中有同学、有老师、有父母、有邻居、有山区娃……

故事分析

1.教育源于生活—从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出发

前文所述的教育故事皆为从事班主任工作和校长工作时遇到的真实事件。我们的德育工作应是“用头行走”,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当下即时的真实生活出发,学生会更真切地感到教育的可近、可亲。一支铅笔头、一次迟到的归队等平常的生活事件,皆是学生的生活之事,他们正处于这样的生活场景之中,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由此开始进行道德的引领,学生自然会在这样的“情景剧”中情不自禁地受染、受熏、受益。

2.教育服务生活—使儿童过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而让儿童过更美好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一支铅笔头”助力一年级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小竞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激情;“急匆匆”的故事提醒学生遵守升国旗时的纪律;鼓励学生看望骨折的同学,旨在培养学生善于关注、关心同学的敏感性,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关心他人的自觉性。

3.生活需要教育艺术—让儿童悄然接受生活教育

“一支铅笔头”是针对一年级同学的教育故事,对反面现象没有“横眉冷对”,而是正面引导。通过榜样示范,展示身边人、身边事,这种即时即景让他们觉得可敬、可亲。针对“急匆匆”中儿童“美好的错误”,老师巧妙地在温柔中启示同学自醒自悟,同时也是对所有学生进行的教育。

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艺术不是刻意而为之,不是花样翻新,不是为了艺术的艺术,而是在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刻意的不经意表现,一种有痕设计下的无痕表现,是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散文诗”。教育的艺术是为教育对象服务的,追求的是教育的有效、有益,教育艺术的生命是服务、服从于教育的质量。因此,面对教育的林林总总,我们要认真思考,要精心设计、上下求索,用适当的形式和巧妙的方式艺术地表现,决不能轻易从事、简单从事、盲目从事。

上一篇:给孩子一个绿色的未来 下一篇:报纸二维码:谁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