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朗读 演绎无限精彩

时间:2022-04-07 05:50:38

别样朗读 演绎无限精彩

一、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说,特别是耐人寻味的优秀小说,含意深长,要想走进作品、作者,就要对一些精彩语段含英咀华,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用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呼兰河传》的28段,即“花开了”一段。

二、品读

1.一读,品出层次,读出天真

(1)自由朗读这一段,想一想,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说后教师总结,第四句是抒情句(从表达方式看),是中心句(从表达内容看),是承上启下句(从结构特点看)。因此,这个语段的展开,是先写景后抒情再写景。

(3)小结:从刚才的一读,我们发现一个精彩的写景语段,思路的展开总是清晰有序,从最具中国审美情趣的花鸟虫,到倭瓜黄瓜玉米这些植物,再到白色黄色的蝴蝶这些昆虫,都是围绕第四句展开。这样整段文字也就形散神聚,整幅画面也就色彩艳丽,动静相宜,充满童真童趣。难怪茅盾先生会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4)指名读―评价―再读―再评价―齐读,读出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二读,品出“就”字的神韵,读出自由

(1)找一找,有多少个“就”字。

(2)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是不是都相同呢?能否将它们整合分类。(学生讨论交流。)

(3)边说边小结:第一,用在比喻词“像……似的”前面,表示“很”和“真”的意思,起强调作用。第二,用在动词前,表示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自然会怎么样,传达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情感。第三,用在假设关系的语句中,有“万一”、“果真”的意思。

(4)小组读―评价―再读,读出文字里的自由自在。

3.三读,品出景物背后的情味,读出诗意

(1)指名读――评价。

・花开了 ・鸟飞了 ・虫子叫了

・就像 ・就像 ・就像

・花睡醒了似的 ・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在说话似的

(2)诗意就是如诗歌一样,给人以画面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之感,所以在朗读时,对于这些意象和意境,要用深情来朗读,再读――再评价。

(3)齐读黄瓜一段。

・黄瓜 ・若

・愿意开一朵谎花 ・都不愿意

・就开一朵谎花 ・就是

・愿意结一个黄瓜 ・一个黄瓜都不结

・就结一个黄瓜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4)茅盾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篇叙事诗。

(5)再读“花开了”,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三读,让我们对文段有了更深的理解,读书如品茶,只有细细品味,才会齿颊留香。

三、结语

萧红,9岁丧母,父亲暴虐,只有祖父给她温暖。20岁起弃家出走,从此便开始了漫长、艰苦的流亡生涯。她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31岁。但她在病痛中依然留下这阳光的文字,让我们记住萧红,记住呼兰河,记住这精彩的一段。

【观察者语】

这是新塍初中陈芳老师执教的一堂阅读课,主要围绕“三读”展开教学。在一个自足的框架里,尝试着完成一种不拘常态的解读,整个教学设计的立意是新颖的,更是可贵的。基于此,笔者对陈老师的课谈几点感受。

一、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生态语文”着力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回归语文教与学的本真,书声朗朗即是衡量这一点的标准。而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读好教材。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是“例子”就有它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学好“例子”,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地“念”,乃至于“诵”。教师越是玩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往往越是被侵占殆尽。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好书自应朗朗读。书声朗朗,要求语文老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要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在《呼兰河传》一课中,陈芳老师选取其中最精彩的28段重点品读,让读贯穿整堂课,通过“三读”,读出天真,读出自由,读出诗意,整堂课书声朗朗,真正做到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二、走向课堂深度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在走“求思、求解、求底”之路,学生仅仅以“识字、记忆、做题”的阅读路径获得暂时的“成绩冲动”,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当教学定位于面向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追求时,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情去读课文,就是让书把他们带向远方。

好的文本是迷人的“风景”。进入这个“景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方法的获得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法是引领学生实现文本对话、完成心灵旅程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对文本认真研读、推敲、咀嚼,即进行深度阅读,方可走进作者心灵,从而透彻了解文本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呼兰河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以“找一找,有多少个‘就’字,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是不是都相同,能否将它们整合分类”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品读,悟出“就”字的三种用法,读出字里行间的那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情感,进而明白萧红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曲折后依然在病痛中留下这阳光的文字,因为只有回忆故乡,回忆祖父,才是她精神的最大慰藉。

三、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追求“诗意的课堂”,最质朴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们能摆脱功利化学习的重荷,重返美好、灵动和意蕴生动的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质之一。构筑诗意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每天享受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人生。

培养文学的情怀,必须有诗心诗情。而陈老师就是一位富有诗情画意的老师,短短的几行字,在陈老师的巧妙变化下,就成了整齐的诗节,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歌的意境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样的呼兰河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如果不是出于一个语文老师对诗歌的热爱,又怎能在语文课堂上如此诗意的栖居?

别样朗读,让生态语文课堂精彩无限,记住《呼兰河传》,努力践行生态理念,生态语文必将在语文花圃中盛开鲜艳奇葩。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215624)

上一篇:关于“干部德的考核”的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 下一篇:创造性开放课堂 使综合活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