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张年画来报春

时间:2022-04-07 01:05:03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画,是幸福吉祥平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童年时,在我的家乡山东枣庄,春节贴年画已经没有以前长辈们见到的那样红火了。我见得最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放在屋子正中间的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年画,但那时我心中最敬畏的年画不是它,而是灶王爷。除了从爷爷那里知道灶王爷的职责和能耐,我最喜欢就是灶王爷的面相,记得他旁边還有一个灶王奶奶。灶王画最上头印的是二十四节气,也是父母时常看的内容。在我的眼中,灶王爷是一个温和善良的老头儿,并不像传说的玉皇大帝专门派来监视我们的神仙。

“腊月里,制办年,好画子,揭几联。请门神,买对联,丹红纱绿捎个金。天井地下摆香案,百般神灵都来过新年。”这是山东杨家埠年画传统唱卖谣。全国大大小小的年画产地不计其数,但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四川绵竹最富盛名,号称全国五大年画产地。过去,年画业一般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属于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性质。而年画的生产和销售又基本集中在冬季农闲时,村民主要還以务农为主,因此它又带有家庭副业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年画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不过,它的规模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小。五大年画产地中都有些久负盛名的老作坊,长年雇用工人刻制、印刷年画,并在年前集中销售。

旧时的寻常百姓家,一进腊月,就要“忙年”。当家的就要郑重其事地去赶年集,置办诸多年货,回转家门便抖落出几幅年画,引得一家老少、左邻右舍急凑近前品评一番。无论在哪个年集,卖年画的地方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远远地就能听见那抑扬顿挫的唱卖声。如卖《增福财神进了门》时要这样唱:“元宝山,聚宝盆,也有金,也有银。文财神,武财神,天上找,地下寻。早晚找着有福人,增福财神进了门。”還有一张叫《发财還家》的年画,画了两个儿童一个推车一个拉车,小车上放了一个硕大的金元宝,卖这张年画的艺人唱得真是实在:“二人发了财,一推一拉回家来。谁要谁发财!”

许多年画艺人大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因此,民间木版年画,从其生产制作、服务对象以及艺术功能来说,都可谓是农民的艺术。

春节的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当年在全国各地,它的销路比任何美术作品更“旺相”。过农历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也有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成为一种新年点缀品。年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它用朴素的民间绘画语言记录了一个时期的民俗民风、服装服饰、建筑艺术、等。

千百年来,年画曾经寄托了我们对“新年吉庆、趋凶迎祥”的美好愿望,与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情感。

上一篇:知青生活中的“小故事” 下一篇:社会化服务和精神慰藉让快乐养老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