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良法论视角的法律价值分析

时间:2022-04-07 10:45:42

基于良法论视角的法律价值分析

【摘要】良法从本质上包括实质良善与形式良善两个维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与人权问题关系密切。法律价值是多种多样的,自由、正义、秩序是基于良法视角下的法律制度的三个最基本的价值。当前的法律价值有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许多法律规范首先是以实用性、以获得最大效益为基础的。

【关键词】良法 法律价值 自由 正义 秩序

良法的含义及其嬗变

良法又被称之为善法,含义广泛,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良法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良法的内容、形式及价值等方面。法律的价值是法律较为根本性的问题,从良法的视角来研究法律价值符合良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文从良法与依法治国、良法与社会发展以及良法与人权等方面的关系对良法的基本含义进行分析。

就依法治国层面而言,良法从本质上包括实质与形式“良善性”两个维度。这也是法的正义性要求。法的实体正义包括人文性、价值性与合理目的性这几个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效率、公平、秩序、权利与正义等法律的基本价值也以此为载体。法的形式正义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守法和护法等环节按照基本的原则进行,遵守必要的程序。一般来说,遵守法律的程序,或者说要实现法的形式“良善”必须要注重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公开性、明确性、不矛盾性、可操作性、官方行为与法的一致性以及不溯及既往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也正是良法程序正义的巨大活力所在。良法理论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正是要按照这些基本的原则实现法治,可以说良法理论是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题中之义。

就社会发展层面而言,良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良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渐进的,不是用革命的方式实现突变。当然,不可否认,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之后,也会确定新的法律法规作为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良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革命成功后的必然后果。就现代社会而言,良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主要是对法律的立、改、废的过程。也就是制定符合历史潮流和体现改革的精神的、新的、良善的法。

就人权问题而言,良法与人权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人权是良法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权是良法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良法是人权的体现与保障,良法是人权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人权是最根本的权利,一个国家制定良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充分体现和保障人权。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权利来源于人民,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根本目的及其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保障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为重要的人权,也是社会主义良法存在的基本价值。法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便是人权的体现。可以说,没有一部法律不涉及人权。对人权的保护程度也是衡量法律价值及其良善程度的标准。就形式而言,任何国家的法律条文中都宣称保护人权,但其程度、方式有很大区别,有的法律甚至只是一个标语口号而已。

良法视角下的法律价值分析

如前文所述,法律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众多的法律价值之中,一般采取平衡价值冲突的规则。一是价值位阶原则(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如自由>正义>秩序),二是个案平衡原则(兼顾各方利益),三是比例原则。自由是法律最为本质的价值体现,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体现了人性最基本的需要。正义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观念源头,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以及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提高了法律的实施。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现代社会的“秩序”必须接受“正义”的约束。

法律的自由价值分析。法律的自由价值是自然法学派其中一个分支所主张的重点。这一学派分析法律从“个人”出发,将行为的权利看成“主观”权利。他们主张,与自然法体系相关联的,是社会究竟允许人类进行何种行为。也就是法律捍卫人类的自然权利。主张法律自由价值的人类自然权利学说起源于16世纪萨拉曼卡城的教授弗朗西斯・德・维托利亚。他在论述土著印地安人具有何种权利的时候,认为土著印第安人拥有合法的财产,虽然不是基督徒,但是理性是健全的,所以对他们的财产需要加以保护,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弗朗西斯・德・维托利亚的这一学说影响甚大,人们能够享有某种权利,并非因为政党或宗教上的归属,根本理由就是他是一个人,只要是人便拥有某种权利。《政府论》的作者约翰・洛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主张人人平等。人们只是受自然法的约束,从而对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给予尊重和保护。但是,洛克也主张为了有一种规制的力量即强制力来真正保障自然法的实施,社会成员彼此让渡自己权利的一部分,达成社会契约,契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他们权利的事实。人们受到自己诺言的约束,共同达成的社会契约受到自然法的约束。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法律的价值在于真正捍卫人们的普遍的平等的自由。

法律的正义价值分析。西塞罗在他的代表作《法律篇》中指出,仅依靠正式的法律规则来理解法律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正式规则仅仅是法律正义的一方面体现而已,法律真正的普遍的正义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本性,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正义同样是人类共享的,真正的法律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进行了很好的区别。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在符合正义框定的范围之内,法律才真正具有效力,所谓正义就是要符合人类理性。在他的影响下,西欧中世纪的法学家们认为,凡是源自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本性的、普遍性的和不可变更的东西,都是绝对普遍的原则。到了17世纪,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法学家认为正义本身的存在就像几何定理一样,法律对正义的维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同几何定理的证明需要按步骤进行一样。

法律的秩序价值。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流派尤其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法律最重要的属性就在其规则性,而且规则具有强制性。柏拉图在他的《国家篇》中用“恶不能摧毁灵魂”的方式论证灵魂不朽的时候,指出灵魂的恶指的就是不正义、无节制以及没有秩序和原则等。柏拉图认为,“不正义不是死于他自己的不正义,而是死于别人对他的不正义所施加的惩罚。”①这种惩罚不正义的社会约束力量便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到了16世纪,这一思想在诸多民族和国家中,被赋予了一种更为先进的表现形式,并被用来使统治者的立法权合法化。法国学者让・博丹在其著作《国家论》中指出,一种规则之所以是法律,最根本的乃是因为其本身就是者意愿的产物,是一种强制的规则。17世纪,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指出,在原始自然条件中,人们处于一种“每个人与每个人斗争”的状态中,忧虑和不安全感萦绕着每一个人,缺少文明的规制,后来,人们相互订立了契约,谋求通过某一种秩序来对大家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减少人们的忧虑和不安全感。后来,英国学者边沁认为,法律最根本的在于条文。这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习惯规则,在这种规则的约束下,最大多数的人可以谋求最大的幸福。

结论――法律价值的发展

诚然,前文所论述的是基于良法视角下的法律制度的三个最基本价值。法律的价值也是在人们的不断批判反思中逐渐确立的。遗憾的是,人们很少将这三个基本价值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事实上,这些法律的基本价值都不可缺少,三者之间的平衡十分微妙。

在此,笔者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假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4人探险小组在一个山洞里考察的时候,洞口突然崩塌。探险小组通过手机与外面取得了联系,救援队、地质专家和生理学家等迅速赶来。经过测量和研究,地质专家告诉被困在洞内的探险人员,打开洞口至少需要10天时间。探险人员问,他们没有带任何食物,能够活多少天,生理专家说最多7天。洞里的人又问,如果杀死其中1个人,其他3个人吃死者的肉,能够活到洞口打开吗?生理专家极不情愿地做了肯定的回答。第10天,洞口打开了,有3个人还活着。原来,这4个人在洞内进行了抽签,3个幸运者将抽到死亡之签的人杀死并把他的肉给吃了。这3个人身体恢复以后,被送上了法庭。

我们可以预见,在法庭的辩论中,信奉法律秩序价值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法官会认为,应该严格遵循法律条文,不应该有特例,只要是故意杀人,就应该被问罪处罚。而信奉法律正义价值的法官会认为,探险人员被困在山洞里,与外界隔绝,不再适应人类的法律,而应该根据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正义法则,这3个人的行为具有自然正义性。而信奉自由价值的人肯定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享有生存的权利,不应该牺牲某一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自由也是必须要得到捍卫的。而信奉法律社会价值的法官也许会认为,这个案例可以征求社会民众的建议,进行一次民意调查,判决要考虑法律的社会影响。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法律中所存在着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秩序、正义和个人自由这三种。各种法律价值也都有其生命力和存在的根据,是人类长期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在具体的法律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当前的法律价值有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许多法律规范首先是以实用性、以获得最大效益为基础的,简言之,即使个人付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作者单位分别为:云南大学法学院;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8页。

上一篇:论《商业银行法》的商法属性 下一篇:我国“诉调对接”机制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