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负责,要当责

时间:2022-04-07 09:04:01

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人人该负责,却没人会负责”,一个工作失败了,找出一堆相关者,却找不出该负责的人,不禁让人想问“这里有人负责吗?”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政府机构与国营企业中,我们总是在一阵不满后,骂一声“官僚”,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谁也不知道错在那里。

或许你会说那些是吃大锅饭的机构,做得好,没多少奖赏,做坏了,也有铁饭碗的保障,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管理问题。在一些管理上轨道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有很好的激励与考核措施,而且员工没有铁饭碗的保障,但这问题就解决了吗?我们总是看到在“团队精神”的口号下让一群人负担成败,但结果谁都没有责任;我们也会让追究责任流于形式,最后都是权力大的找个权力小的当替罪羔羊;我们更会在“容许犯错、鼓励尝试”或“维持和谐,别伤情面”的借口下,让负责之人轻骑过关。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企业少了相应的文化建设与制度安排。

“当责”这个概念提出了很好的解答。在信息经济时代里,“当责”的概念比“负责”的概念更加切合时代的需要。当责与负责不同,负责是好好执行了组织交待的任务,而当责是不管做事的过程,却有责任交出成果。负责是把事情做对,而当责是做对的事情。换言之,当责鼓励了工作者勇于作出决策,而且主动积极地体会组织愿景,交出相应的成果,员工不再是听命于组织的“螺丝钉”,而是像内部创业制度中的“小老板”,独立地负起一些组织使命的所有责任,这正是知名管理学者迈尔斯认为的适用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人力投资理论”。另外,负责是相当于角色的,要负担起角色内的责任,而当责却是全面的,一件任务或一个计划的所有相关的人与事,都是当责者的责任。所以负责的承诺是针对个人订立的,而当责的承诺则是要对别人负责。当责是基本面向是关系导向的,是成果导向的,包涵了一种义务与回报的内涵,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最精要的内涵,也是未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最需要的管理理念。

当责的文化与制度之下,工作者不是作为组织螺丝钉的人员,而是出将入相、开疆拓土的人才或人物。当责不再是个人导向的责任观,而是关系导向的责任观,不仅要负起个人角色的任务,更要负起对团体成员、对交待任务的领导所许下的承诺。这正是一个信息时代管理者应有的责任观。因为知识性产业、服务性产业中,太多的任务不再是组织的工作流程及规划计划所能完成,让一些负责的人把流程中的某一步骤做好就可以,而有赖自我导向团队的集体性、自发性的努力,所以需要当责者的果断决策、临机应变与团队带领才能完成。

中国人的管理重视的是“将将之道”,而非“将兵之道”,也就是要以恩、以德、以分享的方式收服人才与人物的心,利用他们的脑,而不是以流程、以规章、以制度控制组织内人员的手。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管理者在处理大量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事情,所以比起负责概念,中国人会更适应于关系导向、成果导向的当责概念。

可惜今天的多数管理者以及主流的管理学界还是以管工厂的那套思维来看待管理,巴不得把中国人最擅长的组织与关系管理全部消灭殆尽,以审批、命令控制一群负责的机器人。这样的管理概念不需要当责者,却不是聪明的管理。

编 辑 陈 玮

上一篇:杂乱有章 第8期 下一篇:原星空传媒COO张蔚加盟阿里巴巴 提振资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