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教学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2-04-07 08:19:54

部首教学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意义

内容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里的一个难点,而传统的教学法又是以“词本位”教授汉字,这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缺点。部首教学作为汉字教学的辅助工具,重在解决留学生认读汉字难的问题。本文从着重介绍了汉字部首教学的作用和汉字教学的方法,强调部首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 部首

一.部首的含义

“部首”一词自东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数量也有所不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之为部首,《说文》总结归纳了有540个部。随着时代的推移,后人对其增减改易,南朝顾野王编纂《玉篇》改动较少。而明代时期的梅膺祚《字汇》则改动最大,它从部首到正文全改成楷体字形,后来《康熙词典》、《辞海》、《辞源》都沿袭了《字汇》。现在人们对于部首的定义各执己见,《现代汉语》(黄、廖)对于“部首”条的解释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归类作用。”《新华字典》对“部首”条的定义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近几年还有些学者如李恩江(1993)认为:“部首是字书编撰中使用的概念,若干个字共有某一结构成分,则归为一部,编书时就让共有的结构成分打头,因称部首。”总结知,不管部首定义如何的变化,我们认为它必须涵盖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部首的适用范围。(2)部首的本质。(3)部首的属性。若是没有以上三特点就不能正确概括部首。部首可以说是汉字的“身份证”,按照相同的部首将它们安排在一起,有助于汉字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把部首研究透彻。

二.目前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初级水平的学生在面对汉字时常常产生畏惧的心理,有时止步于初级的口语水平。就连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也时常犯难。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就更加的困难,他们被如图画般抽象的汉字弄得不知所措,对于笔顺笔画概念更是模糊不清。对掌握不了汉字的书写,不明白汉字意思的学生来说,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不能说真正学会了汉语。

三.留学生学习汉字时部首方面的偏误

留学生在习得汉字时所产生的偏误可分为语音偏误和书写偏误,在这里我们仅以部件的角度分析汉字习得偏误。

首先,部件的替换产生的偏误。有些义符在意义上没有多大的联系,可是它们在形状上相近、相似。这便给学生带来麻烦,留学生经常把形近的部件任意替换。常见的部件有:冫、氵、广、厂、土、王、日、目、月等。这些部件形状相似只是笔画有增减,可是部件所表示的意义即义符的表义功能完全不同,学生不了解就会在书写时产生错误。有些义符在意义上有联系,往往留学生会把义符相近的部件进行改换。例如,义符为“走、辶、足,艹、竹”。在书写汉字时,会把“花簇”写成“花艹族”等。

其次,部件的减少和增加。主要指书写汉字时减少某个汉字的义符和增加某个汉字的义符。例如,木桌(桌)椅、惊(奇)忄奇、言高(告)诉等等。这是受上下文的影响而导致义符的增加。城保(堡)、导(致)至、力(历)史、气(汽)车等。造成这种偏误不是受上下文影响而是因为汉字的形状比较难记导致的。

最后,部件的变形和错位也是造成汉字偏误的原因。什么是部件的变形?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一些汉字部件十分像英文或其他文字的形状。可想而知在书写汉字时就会把留学生母语文字带到汉字上来。如部件口写成、部件耳写成β等。另外,在左右结构中的汉字容易被错乱。如明写成月日等。

综上汉字的习得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部件、偏旁、部首的含义用法不清楚。

四.部首教学的方法

(一)从汉字笔画、结构入手

笔画是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字的基本元素。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也应从汉字的笔画教起,化解汉字难的矛盾。在对外汉字教学领域中笔画分类比较复杂,各著作基本坚持“基本笔画+派生笔画”的原则。但总的来说基本笔画有六种,它们是“横、竖、撇、点、捺、提”。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笔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首先教授学生基本的简单的笔画,再教复杂的派生笔画。例如,笔画“爿”是复杂笔画,不可能在学生初级阶段教他们,只能先教笔画简单、笔画数少的。其次,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注意区分一些相似的笔画。例如,“亻”与“彳”两者很相似,但所组合的汉字意义差别很大,甚至会出现书写上的错误。最后,笔画在汉字中的位置也是汉字教学的重点。例如,“平撇”一般出现在汉字上方,“短撇”则出现汉字的左上方。

汉字的间架结构是指汉字各部分的大小,以及汉字笔画部件的组合规律。学习汉字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汉字难的矛盾,可以把h字分解几个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笔画、部件、偏旁、部首感念,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把握汉字。

(二)培养汉字部件、偏旁、部首意识

部件是汉字形体构成的基本单位。部件比笔画高一层次,一般由多个笔画构成部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部件的“表形”、“表义”、“表音”来认识部件。

1.汉字的构成是有层次的不是杂乱的排列,一层一层的直到最后的部件。例如,“湖”,它是左中右结构,“氵”、“古”、“月”分别按照部件组合规律排成,假如学生记住汉字组合规律就不会把“月”放在“氵”和“古”之间了。

2.表义部件具有字义的提示作用。例如,留学生看到“木”这个部件,就应该知道与之相关的汉字的意义。

3.表音部件具有提示语音作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减轻留学生认读汉字的记忆量。直接提示:例如,“湖、铛、呼”。间接提示:例如“灯、属、拍、版、究、符”。

偏旁就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一个合体字通常情况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例如,“打”字的偏旁为“扌”、“丁”两个。在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中,偏旁有助于学生区别汉字,即相同的偏旁因排列组合的不同可以形成不一样的汉字。

部首的提出源于汉字工具书发展。部首是一字之首,用于查字典。部首把成千上万的汉字按一定意义分门别类。部首大多取自形声字的形旁,形旁给予全字意义。例如,“水”部的字都是跟水有关系,且多居于汉字的左侧,“火”部的字都与火有关。

(三)解析汉字部首的文化内涵

汉字博大精深,在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承载了许多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就是汉字记录的意义,其中同一部首的不同汉字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果留学生掌握了汉字部首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对学习汉字有帮助,而且还了解了中国文化。下面我就用几个实例简单说明部首的文化内涵。

示部的文化内涵。“神、社、祖”等字都是示部示部所蕴含的是祭祀文化。祭祀对象分为神祗和名人祖先,神,本是天上的雷电,从示,申声,是万物变化的主宰。社,表示土地大神,今天我们所说的城隍就是社了。祖,祖先也,这个且是象形字表示男性,具有繁衍后代的意义。

女部的文化内涵。女在造字之初并没有男尊女卑的文化内涵,只是在后来男性地位的突出,女性的地位下降才出现性别歧视。甲骨文中,“女”字形象地描述一个女子端坐的样子,显示出女子的阴柔之美。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我们根据部首有字形归类、“同形同宗”的特点,可以使大部分汉字都能够按类理解和识记,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熟带生,成批识字。

五.部首对汉字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较快的让学习者记住形体,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会遇见声符相同而义符不同的汉字。例如这组留学生常见的汉字“请、情、清”可能觉得有些复杂且字义也易混淆。如果之前学过有关部首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区分三者的意义。“讠、忄、氵”分别作“请、情、清”的义符,而“青”是它们的声符。可以看出通过部首很容易^别它们的字义,记住它们的字形,同时对这组汉字的字形字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正确使用汉字,少写错别字。

汉字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组合。首先点线构成笔画,笔画形成部件,笔画部件构成汉字。不同的笔画、部件构成汉字,而笔画的增减也会形成不同的汉字。这样汉字在书写时容易出现错字别字,如果我们学习了部首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字别字的发生。例如部首“冫、氵”、“亻、彳”、“丬、爿”等,若是学生知道这些部首意义和演变过程,就能正确使用汉字,少些错别字。

(三)区别多义、同音等汉字。

汉字由于引申的缘故,一词多义现象比比皆是。对于一词多义只能通过分析部首才可以辨析本义和引申义。例如“信”的意思是“言语真实”、“凭证”、“消息”等。用部首分析“信”的形体,它是由部首“亻”和部件“言”组成,顾名思义“人应该有信”。我们可知“信”的其他意义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区别多音字就容易多了。把握义符、音符就能轻易辨析,同音字的音符相同但是义符不同,根据义符的具体含义就可以辨别了。

六.总结

部首教学的提出有利于补充汉字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把繁多的汉字化整为零,将复杂汉字轻松掌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尽管目前部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是很高,但部首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部首教学利用的好,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字,提高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信心,降低汉字的畏难情绪,更好的促进汉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1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7.8.1

[5]邵瑛.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M].未知.清末

[6]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三期

[7]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唐付宇,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下一篇:追溯十三经中“气”的文化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