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4-07 07:32:45

关于中专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辽宁省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本溪117022

【摘要】

我校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我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专教育改革活化办学机制专业设置

1.关于构建中专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工艺设计,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中专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目前,许多中专学校在借鉴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已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珠三角”地区中专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因此,我校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多级培养模式。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采用一年分流,两年定位,三年定向,层层筛选的方式构建中专教育模式。即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依次淘汰两门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按职高模式培养。成绩好的,两年后,据学生个性特长选定专业,按中专模式培养。三年后,成绩中等的,继续中专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四年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职模式培养,学习五年,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1.2中专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专前两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我校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1.3我校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世纪之交的中专教育,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针对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的特点,我校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跨世纪人才。

2.关于中专专业设置的思考

近几年,某些地区的一些中专学校,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了拓宽办学路子,增强办学活力,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狠抓了专业调整这个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花力气改造了一批基础长线专业,增设了一些急需专业,发展了部分优势专业,搞活了一些短线专业,建设了一批骨干专业,并在探索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英语、计算机教育的长线化,以及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制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1)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2)专业口径过小,覆盖面过窄;(3)专业增设速度过快,片面追求多而全;(4)专业设置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因而,虽然本地区不少学校拥有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但却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我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依赖“宽口径”的专业。“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既使我校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我校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我校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2.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专学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各自均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2.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专业建设如何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我校必须视自身的条件灵活处理。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3.小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校应抓住时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以实现我校新一轮的发展建设目标,并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生命,加快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将化校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与技能型人才的基地。

上一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简述职业指导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