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等县龙茗地区上俸屯激电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时间:2022-04-07 06:14:37

广西天等县龙茗地区上俸屯激电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摘要]近年来,广西第四地质队在广西大新县弄屯发现并探明弄屯铅锌矿储量达中型以上[1],而龙茗地区与弄屯矿区比邻,在地质、构造、成矿条件上与之有相似之处,为了扩大在该地区的找矿效果,在龙茗地区上俸屯一带进行了物探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取得较好成果,本文对该地区的激电特征及找矿前景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激电特征 铅锌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81-1

龙茗矿区位处广西重要的内生金属矿成矿带,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化探条件有利。这几年虽然在地表做过许多地质基础工作和少许深部工程,但取得的成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以激电中梯扫面测量为找矿手段,查明测区内地质构造及极化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本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的中南部,属三级构造单元下雷~灵马拗陷西侧、西大明山隆起北西部及靖西~田东隆起西南端[2]。区域上由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出露于复式背斜或穹窿的核部,其周边广泛分布泥盆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1.1地层

区域出露主要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1)寒武系(C):主要分布于天等泗城岭复式背斜核部,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上述各复式背斜及穹窿的翼部和其它各背斜的核部,其上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3)石炭系(C)~二叠系(P):大面积出露于背斜翼部或向斜核部,地层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与二叠系呈整合接触,二叠系缺失上统的地区(西部)与上覆三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三叠系(T):主要分布于北侧向斜的核部。

1.2构造

区域构造复杂,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交错分布。总体构造线东西两侧以东西向为主,中部呈北东向。各背斜或穹窿的轴部均由寒武系组成,边缘与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受印支期沉积盖层的覆盖,背斜或穹窿出露不全,构造形态不完整,但对称性较好,岩层倾角一般30-60°,部分直立或倒转,次级褶皱发育,尤其页岩较多地段小褶皱特别普遍,劈理亦很发育。

2激电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根据激电扫面结果,初步圈定了14处异常,其中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为ηs1-1、ηs1-3、ηs2-1、ηs2-7号异常,现将主要异常特征分述如下:

(1)ηs1―1异常:异常形态为箱状,长390m,宽320m,走向东西向,面积约0.05 km2。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异常在400线上有17个异常点,视极化率异常值(ηs)在3.9%~5.2%之间,视电阻率值(ρs)在57~393Ω.m之间;在测线402线有17个异常点,ηs值在3.8%~4.4%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404线有6个异常点,ηs值在3.9%~4.2%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上寒武统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下-中泥盆统北流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且位于东西向断裂北部附近,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潜力较大。

(2)ηs1―3异常:异常形态呈似囊状,面积约0.014km2。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3异常在414线上有2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0%~3.6%之间,ρs值在300Ω.m以下;416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2.8%~3.6%之间,ρs值在150~300Ω.m之间;418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0%~3.4%之间,ρs值在200~300Ω.m之间;ηs异常呈中间高两边低特征。综合ηs和ρs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异常呈低阻中极化特征的异常。异常区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岩性为细砂岩,地表出露有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且具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ηs2―1异常:整体异常形态条带状,走向北东~南西向,存在三个ηs串珠状异常,单个异常呈椭圆、扁豆状,面积分别0.0012km2、0.0018km2、0.0111km2;ηs值分别为3.15%~3.6%、3.15%~3.6%、3.15%~4.4%。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1跨线范围较大,异常极化率变化幅度在3.6%~4.4%之间,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93Ω.m~1000Ω.m,普遍为中阻中极化特征。异常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部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黑、灰绿色页岩,异常北部为上寒武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灰岩接触且北西向断裂发育,断裂附近岩性具强硅化、弱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而在该部位以南地表探槽工程显示,异常南存在角砾岩,推断ηS2―1异常带存在次一级断裂构造,与成矿密切相关,综合地质、物探资料,认为ηs2―1异常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ηs2―7异常:异常形态呈条带状,为近东西向,长350m,宽100m,面积0.03km2,东部异常未封闭。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8异常在432线上有3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15%~3.4%之间,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4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9%~5.2%,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6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15%~3.6%之间,ρs在200Ω.m以下。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下泥盆统郁江组(D1y)细砂岩、泥岩与下泥盆统黄S山组(D1hj)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根据视极化率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高极化率异常呈条带状,走向近东西向展布,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实现找矿突破主打靶区之一。

3总结

经过激电扫面工作,初步了解测区内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分布特征,快速圈出成矿有利部位,缩小找矿靶区,找出异常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异常的找矿远景,为下步地质、物探勘查找矿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龙茗矿区位处广西重要的内生金属矿成矿带,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化探条件有利。这几年虽然在地表做过许多地质基础工作和少许深部工程,但取得的成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以激电中梯扫面测量为找矿手段,查明测区内地质构造及极化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本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的中南部,属三级构造单元下雷~灵马拗陷西侧、西大明山隆起北西部及靖西~田东隆起西南端[2]。区域上由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出露于复式背斜或穹窿的核部,其周边广泛分布泥盆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1.1地层

区域出露主要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1)寒武系(C):主要分布于天等泗城岭复式背斜核部,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上述各复式背斜及穹窿的翼部和其它各背斜的核部,其上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3)石炭系(C)~二叠系(P):大面积出露于背斜翼部或向斜核部,地层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与二叠系呈整合接触,二叠系缺失上统的地区(西部)与上覆三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三叠系(T):主要分布于北侧向斜的核部。

1.2构造

区域构造复杂,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交错分布。总体构造线东西两侧以东西向为主,中部呈北东向。各背斜或穹窿的轴部均由寒武系组成,边缘与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受印支期沉积盖层的覆盖,背斜或穹窿出露不全,构造形态不完整,但对称性较好,岩层倾角一般30-60°,部分直立或倒转,次级褶皱发育,尤其页岩较多地段小褶皱特别普遍,劈理亦很发育。

2激电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根据激电扫面结果,初步圈定了14处异常,其中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为ηs1-1、ηs1-3、ηs2-1、ηs2-7号异常,现将主要异常特征分述如下:

(1)ηs1―1异常:异常形态为箱状,长390m,宽320m,走向东西向,面积约0.05 km2。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异常在400线上有17个异常点,视极化率异常值(ηs)在3.9%~5.2%之间,视电阻率值(ρs)在57~393Ω.m之间;在测线402线有17个异常点,ηs值在3.8%~4.4%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404线有6个异常点,ηs值在3.9%~4.2%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上寒武统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下-中泥盆统北流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且位于东西向断裂北部附近,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潜力较大。

(2)ηs1―3异常:异常形态呈似囊状,面积约0.014km2。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3异常在414线上有2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0%~3.6%之间,ρs值在300Ω.m以下;416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2.8%~3.6%之间,ρs值在150~300Ω.m之间;418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0%~3.4%之间,ρs值在200~300Ω.m之间;ηs异常呈中间高两边低特征。综合ηs和ρs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异常呈低阻中极化特征的异常。异常区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岩性为细砂岩,地表出露有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且具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ηs2―1异常:整体异常形态条带状,走向北东~南西向,存在三个ηs串珠状异常,单个异常呈椭圆、扁豆状,面积分别0.0012km2、0.0018km2、0.0111km2;ηs值分别为3.15%~3.6%、3.15%~3.6%、3.15%~4.4%。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1跨线范围较大,异常极化率变化幅度在3.6%~4.4%之间,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93Ω.m~1000Ω.m,普遍为中阻中极化特征。异常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部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黑、灰绿色页岩,异常北部为上寒武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灰岩接触且北西向断裂发育,断裂附近岩性具强硅化、弱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而在该部位以南地表探槽工程显示,异常南存在角砾岩,推断ηS2―1异常带存在次一级断裂构造,与成矿密切相关,综合地质、物探资料,认为ηs2―1异常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ηs2―7异常:异常形态呈条带状,为近东西向,长350m,宽100m,面积0.03km2,东部异常未封闭。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8异常在432线上有3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15%~3.4%之间,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4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9%~5.2%,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6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15%~3.6%之间,ρs在200Ω.m以下。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下泥盆统郁江组(D1y)细砂岩、泥岩与下泥盆统黄S山组(D1hj)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根据视极化率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高极化率异常呈条带状,走向近东西向展布,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实现找矿突破主打靶区之一。

3总结

经过激电扫面工作,初步了解测区内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分布特征,快速圈出成矿有利部位,缩小找矿靶区,找出异常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异常的找矿远景,为下步地质、物探勘查找矿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信,黄纯粹.广西大新县弄屯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CN11-1467/P 2013.06,P69

[2]广西区域地质志.1985.6.

上一篇:关于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方法以及地籍测量探讨与... 下一篇:基于CGCS2000建立海宁市城市相对独立坐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