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秋季腹泻85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

时间:2022-04-06 09:56:00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秋季腹泻85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秋季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将2012年1月至12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5例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最为研究组,与作为对照组的90例非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腹泻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个月-2岁之间的患儿发病率高于2岁的患儿,所占比例分别为81.17%,16.47%,2.35%;研究组中酸中毒和发生CK-MB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小儿轮状病毒;秋季腹泻;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RV)作为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具有多种传播途径,但主要以粪口途径为主,少数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行感染[1]。潜伏期为1到3天,通常发病急,并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相继出现呕吐、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为了深入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本文回归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进行治疗的85例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来我院就诊的175例治急性腹泻患儿,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以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查,其中85例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设为研究组;90例大便培养及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患儿,设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首先通过比较分析总结研究组的临床特点和各个指标的差异,其次在治疗方面,对住院患儿的饮食均进行调整,补充液体的同时给予西咪替丁10-20mg/(kg・d),并口服蒙脱石散,其中1岁以内1/3袋,3次/天;1至2岁1/2袋,3次/天;2至3岁每次1/2袋,4次/天;>3岁每次1袋,3次/天,急性腹泻情况下剂量首次加倍,疗程一般为3至5天,如若还未痊愈,则继续用药2至3天。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比较 不同性别所占比例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2岁和>2岁的患儿和在研究组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肠梗阻、脱水等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临床疗效 通过饮食调整、常规补液、西咪替丁联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85例患儿大便次数减少,临床症状减轻,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

3 讨 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一般6个月-2岁的婴幼儿容易发病,因为6个月以内婴幼儿体内具有母亲遗传给婴幼儿的抗体,所以发病率低,且多数两岁以上小儿已经感染过轮状病毒,体内也有了抗体,所以发病率也不高[2]。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发现6个月到2岁之间的患儿在研究组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岁的患儿,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17%,16.47%,2.35%。本研究还发现,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腹泻其酸中毒和CK-MB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由于抗病毒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使得轮状病毒感染的婴幼儿腹泻患病率较高,且无特效药。蒙脱石散是国家级四类抗腹泻药,可以抑制消化道病毒、保护消化道黏膜,且不经肠道吸收入血,故安全无毒副作用[3]。西米替丁属于H2受体抗剂,在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发面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利于绒毛恢复[4]。一般来说,轮状病毒感染的婴幼儿腹泻的预后较好,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常规补液来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使用西咪替丁联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来纠正酸中毒症状的方法,疗效比较显著,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秋季腹泻在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较高,易致心肌酶增高及酸中毒,医务人员可以依据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正祥.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秋季腹泻102例临床特点[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48-49.

[2] 豆筱敏.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4):77-78.

[3]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242.

[4] 贺荣莉,刘翠红,付蓉,等.西咪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0):867-868.

上一篇:40例妊娠合并结核病误诊原因分析 下一篇:3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