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拥抱回报拥抱

时间:2022-04-06 08:17:35

用拥抱回报拥抱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由于他很富裕,不论是左邻右舍还是外地人都认识他或知道他。通常,他的门铃响起时,门外总是站着请求募捐的人。有时,按响门铃的是某个陷于困境的邻居,于是他面带微笑地拥抱一下来人,并大方地将一把钞票塞到他的手中。有时门铃响后见到的是代表非洲饥饿儿童的慈善团体,他便含着笑,拥抱一下门外的慈善机构的来人,随后签上一张数额不小的支票。

一天晚上,外面特别安静,这个富翁决定出去走一走。他沿着弯曲的街道,悠闲地一直往前漫步。突然,一个躺在人行道上的流浪汉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个流浪汉的运动衫破旧不堪,虽然穿着鞋,但互不相配,而且身上还散发出臭味。流浪汉同时也看到了他,并且知道他是谁,但他没有伸出手,而是把自己的脸掩藏起来。富人站在这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身旁,俯下身,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面颊,但是流浪汉却旋即闪开了脸。富人不禁苦笑了一下,慢慢转过身,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听到富人的脚步声在拐弯处消失后,流浪汉才睁开眼,坐起身来。在他的脚边有一张崭新的百元美钞。他一把抓起钞票,然后起身径直冲向最近的商店。同所有的流浪汉一样,他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把钱挥霍在喝酒上。

然而,当流浪汉的双脚就要迈进商店时,他猛然又感受到了富人那充满爱心的抚摸。他心中不禁为之振奋,下决心要从此时此刻重新开始人生。他随即向一个老妇人讨了两个10美分的硬币。“哟,”老妇人问他,“你不再买酒了?”流浪汉摇了摇头,然后把钱塞进了最近的电话投币口。流浪汉对着电话掮客说:“100美元,全部投到微软公司。”由于当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末,所以只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股票便飞涨了。这个流浪汉便因此变得腰缠万贯。

故事再回到洛杉矶东部。几年的光阴缓慢流逝,慷慨的富翁生活依旧:傍晚散散步,用口哨吹吹音乐曲调,或是开门迎接来客。

有一天,门铃又响了。富翁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衣着考究的绅士。“啊哈,一定又是募捐。”富翁寻思着。但当他刚要说话时,客人先开口了。

“你就是那位富翁,对吧?”客人问道。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富翁机械性地说道,对被请求给予钱物他已经习以为常。

“不是你要为我做什么,”客人说,“而是你已经为我做了。”

“我已经为你做了?”富翁惊异地问道。

“你给了我拥有第二次人生的机会。有了你慷慨的捐助,我得以投资并终于摆脱了贫穷。我再也不必在穷途末路上堕落了,我已能在拥挤不堪的人行道上昂首阔步了。为此我要向你表示感谢。”

富翁终于认出这位来客就是曾经蜷缩在街头的流浪汉。于是他说道:“我当时给你钱时,你并没有向我索取。我只是因为看到你在那里,出于爱心才这样做的,换了别的人,我也会给他的。”

“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来向你致谢。”客人说道。

“可是我很富有,”富翁说,“我给了别人很多钱财,但从未想过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

“很好,”客人点头称道,“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来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向你道声‘谢谢’。”富翁睁大了眼睛看着向他走近的来客将他拥抱。这拥抱是他在门前经常做的那种拥抱,不同的是这是第一次有人用拥抱来回报他的拥抱。

当他的客人,一个曾经流浪街头的人紧紧拥抱着他时,富翁感到这是有生以来最使他感到满足的拥抱,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选自《读者》2005年第15期)

[阅读思考]

1. 流浪汉穷困潦倒,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金钱,但他为什么在富翁走来时“没有伸出手,而是把自己的脸掩藏起来”,甚至在富翁“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面颊”时,“却旋即闪开了脸”,这说明了什么?暗示了什么?后文还有何处暗示了这一点?

2. 富翁助人行善无数,但为什么“一个曾经流浪街头的人紧紧拥抱着他时,富翁感到这是有生以来最使他感到满足的拥抱,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参考答案]

1. 可见流浪汉还没有丧失起码的人格和自尊,羞于见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与怜悯,这也是后文流浪汉能够改变人生态度,振奋精神、奋发图强的人格基础。也暗示流浪汉的潦倒并非出于“无能”,而是出于“无志”。后文当流浪汉捡起脚边的百元美钞时,“他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把钱挥霍在喝酒上”,更明确地暗示了他之所以成为流浪汉,就是因为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求上进、酗酒堕落所致。

2. 救人一时不如救人一世,救人肉体不如救人灵魂。能改变一个人人生道路的救助是最好的救助。富翁为一个被救助的人的真诚感恩,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善行的巨大功效――居然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而激动流泪。

[写作借鉴]

路易斯・尤拉诺的微型小说《用拥抱回报拥抱》乍看似乎没有多么高妙的行文技巧,既无出人意料的结尾,也无多少悬念波澜,似乎有些平淡,实则是大巧若朴。

作者的“巧”体现在“由实入虚,升华文意”的构思行文上。就题材来看,本文不算新鲜,无非写了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助人为乐的故事。可怎样把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写出新意和深度,使文意升华,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写作此文时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作者最后使文章的立意落脚于“救人一时不如救人一世,救人肉体不如救人灵魂――能改变一个人人生道路的救助是最好的救助”这一主题上,比一般写慈善家乐善好施题材的小说立意境界高出一筹――这对我们作文的立意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知用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张超)

上一篇:有这样一种声音 下一篇:拥抱壮美江河,荡尽胸中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