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时间:2022-04-06 11:08:05

“不求甚解”――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一、 阅读兴趣,在“不求甚解”中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也是倡导“不求甚解”的阅读,希望学生在只求基本了解文本意义的层面上,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培养学生乐读好读的习惯,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不必过于追究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不必对文章作深层次的分析。

笔者以为,教学中,可以在只求基本了解的层面上,放手让学生去读;在教师恰当引导、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在阅读实践的“不求甚解”中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对文本再创造的喜悦。“不求甚解”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二、 感性素质,在“不求甚解”中培养

儿童的阅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阅读,无须做到字字句句细探究、求深意,无须进行语语段段细追问、求深析。儿童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感性体验,循着文字的语流,产生一种画面感、情境感,仿佛那人、那事、那景、那物,已从文字之中渐渐清晰起来,慢慢灵动起来了。

追求感性,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大讲感性,是不是丢弃理性?当然不是,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和参与。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语文教育是感性和理性趋向融合、求得平衡的生命语文教育,这恰恰是我们站在理性高度上的理性审视。

三、 言意兼得,在“不求甚解”中达成

阅读本是个得意得言的过程。“得意”即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得言”即读懂形式,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言意兼得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不二选择,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的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中,少些甚解,多些会意,让读书有情趣;在文本形式的解读中,适度甚解,言意兼得,让读书有理趣。

四、 阅读积累,在“不求甚解”中奠基

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给学生留一段思维的空白。语言学习是建立在对于词汇和语句在语境中充分积累以及大量的、反复的运用从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技能。所以讲“不求甚解”,注重的在有限的学习阅读时间内,实现阅读量的扩张,阅读速度的提升。而大量的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自主阅读实践中逐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不求甚解”的大量阅读,看似随意,其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有了广泛的阅读积累,必将增加他语感的积淀。量的积累,必定促进质的提高。

在今天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不求甚解””一目十行”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检索, 学生在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渐渐地练习运用,在练写实践中反刍读的收获。这样“不求甚解”就会走向“能求甚解”。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

上一篇:苗炜 触摸屏一代 下一篇:船舶LED照明系统及电缆无余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