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金融风暴 中国“危”中求“机”

时间:2022-04-06 04:21:56

直面金融风暴 中国“危”中求“机”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不仅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首先立足国内,将主要精力用在“保增长”与“控通胀”上。政府更需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扩大内需,加强金融监管,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金融危机;根源;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2-0041-02

一、金融危机的根源与传导

1.金融危机的根源。(1)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是金融危机的客观成因。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2)信用缺失是金融危机的主观成因。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信用缺失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和恶化,不仅是金融意义上的信用危机,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信用危机。在危机形成过程中,美国的房贷机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集体缺信,使得普通投资者对该类产品产生乐观预期和非理性追捧。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也存在信用缺失。美国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

2.金融危机发展为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信用机制丧失、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破产;而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几乎全部实体产业的衰落,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社会保障危机相继出现。从历史经验看,由于金融危机会导致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自身陷入资金紧缺状况,继而透过金融市场的货币影响放大功能,造成全社会的资金短缺,最终使实体经济也会因为信用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企业陷入困境,员工就会面临失业威胁和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因此陷入不足,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由此而产生。因此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隔断其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如果能够成功隔断金融市场资金断裂问题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局面,就有可能把危机之火就地消灭于金融市场中,而未来对金融市场活跃度的重建要远比实体经济容易。因此各国救市主要手段就是阻止金融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比如,面对危机,欧洲人出手很快,只做两件事,一是为银行注资,二是为银行新发行的中期债务提供担保。

二、危机当前,中国有忧有喜

1.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从金融业角度看,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中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中。中国的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我国房地产业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打击购房者的信心。金融危机还会加剧房地产融资难度。另外,我国对外贸易必然受到冲击。在美国国民借贷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实际增长率只在3%左右。进口方面由于美元走势的强弱不定,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波动风险也大为增加。

2.中国有条件在危机中“独善其身”。(1)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从经济增速看,中国经济前三季度9.9%的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环顾全球,依然是最高的。从物价上看,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明显成效,9月份CPI控制到4.6%。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中国外汇储备截至9月末,已增加到约1.9万亿美元,这使得中国具备非常强的支付能力。从就业情况看,中国前三季度新增就业936万人,完成了全年就业目标任务的94%,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9%。(2)中国金融体系总体是安全稳健的。通过这些年来的改革,国内金融机构从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盈利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看,都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基础稳固,相应抵御风险能力也比较强。从目前来看,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有一定损失,但从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状况来看,损失占比很小,风险可控。(3)强大的物质基础,巨大的增长潜力。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是抗击风险的最佳武器。2007年,我国GDP突破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4位;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282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1位。最近5年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高很快,2002年为4.4%,2007年为5.5%。而且中国的经济支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比重较低,所以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还不是那么大。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3.全球危机中的中国机遇。(1)资本输出和投资的机会。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中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2)进口稀缺产品的机会。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中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缓解了中国长期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3)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机会。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4)对提升国际地位有利。目前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全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面临重新洗牌,这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应力求增加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从实体经济层面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中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

三、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战略

1.“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必须坚持全球化策略,通过走出去释放泡沫,避免经济下滑过快。国内企业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并购、参股等一系列商业运作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应该利用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坚定走出去,解决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两大难题――技术和资源。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并购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技术资源解决我国技术瓶颈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到海外市场购买更多的战略性资源产品,如铁矿、铜矿、铝矿、石油等。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重点应是实业领域,对海外金融企业的兼并则要小心谨慎,因为金融业非常复杂,中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能力有限,兼并风险大。

2.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效率与活力。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压力,需要把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点放到“保增长”上。这不仅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动,更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以使宏观政策调整与重大改革有机结合。从短期看,抓住国际资源价格下调、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的时机,着力推进资源要素、粮食价格改革,并使其与国际基本接轨,这对扩大资源环境和农业投资有重大作用。与资源价格改革同步,需要推进铁路、石油等垄断行业改革,这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这些领域的投资效率。从中期看,需要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增量资金能够流入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农村、落后地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从长期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此时适逢金融危机,中国出口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因此转型已经没有选择,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让中国经济今后能靠国内消费的增长来带动,否则,中国经济和社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与此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我国应该进一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环保等设施的投入。我国还应该扩大增值税转型范围,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推进技术进步。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对于农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更加值得期待。

4.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有待健全,监管层管理金融市场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还需加强。在这样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开放程度必须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匹配,与国内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与国内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金融创新的超高风险,金融监管要与金融创新同步。我们需要金融创新来为经济服务,但更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安全。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政府要及时作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即使是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市场机制依然存有巨大漏洞。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监控、干预和救助。

参考文献:

[1]张茉楠.信用危机是最大的经济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8-10-24.

[2]王静.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教训.新华网,2008-09-25.

[3]肖立见.中国经济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8-11-06.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分析 下一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