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思索

时间:2022-04-06 02:47:36

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思索

任何组织机构包括各个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的一切根源在于理念,在于头脑,在于管理者的创新。这种创新其实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是“思”与“创”的思想体现。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在他的创新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的观点,并认为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相比较国有企业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经营有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反应灵敏的特点,经营活动更贴近市场、适应市场变化能力更强。在用人机制方面能上能下,创新激励比较充分,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倾向和冒险精神。当前,就是要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民营企业的“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民企的创新能力。

一、民营企业创新的根本在于管理创新与文化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一条是从依靠大量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都是由企业管理者的理念、管理者的决策而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管理创新是最高境界,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的头脑。所谓: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思想!所以,一切创新源于理念,思维差距决定管理差距,这在管理创新的道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任何管理模式都只不过是管理思维、管理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已。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单纯投入过多的研发成本和公关成本,却忽视在管理中要效益,在管理创新上要发展,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在管理思维上快人一步,在技术上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走在前列。

同时,文化价值又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由于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企业的战略思维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在管理创新上做文章。很多民营企业能够常青,能够走在市场前列,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决策者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因为,管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的开始,是企业决策者正确应用文化杠杆,在管理上全方位设计、部署和执行,并保障决策信息对称和决策资讯贯彻到位。在企业文化里要求的企业哲学,就是形成一个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共同思维的建立,需要决策层具有绝对敏锐的市场触觉,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息对称、决策科学。有了共同的思维方式就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激发员工的创新就是要减少对他们的约束,让他们活跃起来、充满激情,为员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使大家能自由地思考,以创新文化的力量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能够凝聚人心,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并能整合相关资源,为公司决策起到支撑作用,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二、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现已逐步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也面临动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有限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人方面:

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谓微乎其微,绝大多是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大量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商标,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创新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第二,企业既定生存发展模式选择也制约了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普陀区的民营企业逐步形成了基于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小企业;基于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大中型企业;基于资本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科技企业四种不同的生存发展模式,然而,普陀区创新能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却很少。第三,市场不完善使自主创新存在较高机会成本,弱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并且由于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利润,民营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还认识不够。

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由于发展高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有时甚至“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一旦创新失败,民营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另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弱化,与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相比,民营企业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导致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有人甚至认为:“不创新慢慢死,一旦创新就快速死”。

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由于我国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使得企业治理结构对外来人才有排他性,并且,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社会又对民企存在偏见,与此同时,民企偏小的企业规模、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少的教育培训计划等障碍,使民企普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人才流失。如:普陀区80%的民营科技企业缺高级技术人才,90%的企业缺高级技术工人。

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民企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少,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资金大部分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民营企业的则更少。民营企业大多由于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又相当困难,而民营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则更小。

三、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思索

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由独特的发展路径形成的资源和能力的统一体系,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由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民营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创造价值和捕捉价值的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发展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能参与的行业、参与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较早成立的传统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路径上呈现了高度相似性。很多民营企业都经历了由外贸加服务为主的商贸模式,到以低成本高效生产运营为主的生产规模型模式,演变到以高科技制胜的科技领先型模式的发展过程,即“贸-工-技”的发展路径,这些企业的成功也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选择了与其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他们发展的历程生动地演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加强的过程。如今,导致原先民营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劳动力、原材料、生活成本等诸多竞争优势已明显弱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触摸到了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驱动的“增长极限”,为此,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通过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从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让企业敢于创新。积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技术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开放创新,让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互惠共生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逐渐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通过重构为创新服务的金融体制,从根本上改变高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

毫无疑问,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注重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更多的应该是注重质的提升,这就迫切需要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切实减少民营经济发展对重化产业、房地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投资拉动的依靠,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的内生增长轨道,从而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这是民营企业挑战“增长极限”的必然选择,也是民营企业突破瓶颈制约的惟一出路。

参考文献:

[1]李恩文,蔡建勇.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思考——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个案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增刊.

上一篇: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一点看法 下一篇:桥头堡战略背景下玉溪民营企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