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落笔 曲尽其妙

时间:2022-10-20 07:44:38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连续两年古诗词鉴赏都考到了通过设想对方思念、牵挂远游在外的自己来表达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委婉含蓄,极富情致。对这一表达技巧,我们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列举典型例子并分析其特点,使大家了解其使用情况,以便更好地鉴赏此类诗歌。

一、高考试题分析

例1:2011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3:2005全国卷第 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二、“对写法”阐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三、“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四、“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五、“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元代郑光祖的曲子词《醉思乡王粲登楼》[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乍奈我身贫归未得。”“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这两句曲词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作者的想象,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深挚。

总之,“对写法”是一种富有意境且极富余味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别有风致。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使用非常普遍,以上仅举几例,望大家把握特点,举一反三,以便对此类诗歌做出更好的鉴赏。

(作者单位:丰县中学)

上一篇: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