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公”企业对社会贡献日益增大

时间:2022-04-05 05:03:41

四川“非公”企业对社会贡献日益增大

近年来,四川“非公”企业从小变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发展壮大,“非公”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加强,为教育、救灾、扶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公益事业

新希望:投身“光彩事业”

1994年4月,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刘永好先生在中国民间商会会议上提出一项建议:希望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为贫困地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与会的9位民营企业家一致赞同,联名发出了《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中国光彩事业的序幕由此拉开。此后10余年,新希望集团采用同样的方式先后投资40多亿元,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海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建造了40余家同类型光彩事业扶贫工厂。中国“光彩事业”如星火燎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投身其中。16年来,参加“光彩事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已有16500人,总投资达70亿美元,帮助300多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光彩事业,助困济贫

光彩事业已成为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重要平台,2011年以来,以四川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秉承“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回馈社会”的光彩理念,积极参与“同心”实践活动,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全省共实施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光彩项目50个,拨付捐赠资金一亿余元,资助困难群众上万人。

希望工程,支教助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川民营企业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历来把支教助学作为奉献爱心、回馈社会的重要举措,把捐资助学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捐助了大批学生,援建了大量学校,资助了不少贫困教师。

修桥筑路,投身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为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筑路建房、投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四川民营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近年来,四川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项目投资,将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有声有色,为四川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民营企业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体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由四川民营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增收额比一般农户高50%以上。

就业与职工权益保护

华为成研所:关注职工身体健康

作为IT公司员工,由于普遍面临竞争激烈的环境,员工往往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华为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华为成都研究所为员工免费提供体检,包括新员工入职体检、员工年度体检、职业健康体检以及海外员工体检等,并提供专业通道为员工解读体检报告,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跟踪和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减压器。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吸纳了75%以上的社会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在四川,民营经济不仅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四川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出来。据统计,2013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比2007年增长57.3%,新增就业人数347.9万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新增就业岗位的约90%。

依法纳税

四川富临:10多年纳税近14亿元

随着四川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中涌现了一些纳税大户。如四川富临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敬业”的企业理念和“发展实业,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1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8%以上,截止2011年9月累计缴纳税金已达13.66亿元,年均增长53.5%(其中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纳税2.5亿元)。

依法纳税既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又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首要经济责任。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市场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缴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企业纳税往往被作为企业社会价值、责任意识的硬指标来看。

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35.7%;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7.7%,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

四川蓝光:积极投身灾后重建事业

在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蓝光集团立刻向灾区捐赠1000万善款及价值100万元的瓶装水,随后又组织员工捐赠180余万元爱心款,更身体力行派遣100余名蓝光志愿者深入救灾第一线。同年11月,蓝光再次联合华西都市报,发起了“2008幸福蓝光温暖全川行”活动,为地震灾区34所小学17000名灾区儿童送去冬衣,用实际行动温暖和鼓励灾区人民。2009年5月9日,蓝光集团再次发起“幸福蓝光温暖全川行”灾区关爱活动,将面向全川范围投入百万以上,陆续兴建50所“心灵家园”,为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一个能够健康成长、放松心情的温暖家园。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面临大灾大难时的担当与行动。“5・12”汶川大地震后,众多四川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意识,从大地震发生后的迅速反应、慷慨解囊,到投入灾后重建的如火战役,四川民营企业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合力同心,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环境保护

四川宏达:乐于环保的化工企业

四川宏达集团作为化工和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冶金、化工项目上,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按照要求执行环保评审,环保验收,坚持并做到了新装置的建设充分注重污水、废气、废渣、余热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对旧设备产生的“三废”采取以新带老、新老兼治的原则,已完成旧设备的改造、更新和“三废”设施建设,宏达股份上市的一大核心技术就是实现了对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烟气回收生产硫酸,废渣先提炼稀有贵重金属、再生产建筑材料)。经环保部门验收,宏达化工、冶炼的循环用水均达3类标准(可养鱼),“三废”达到了零排放。

近年来,四川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治理污染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

链接:2014年成都出台了31条举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2014年2月2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14年第7次专题新闻会,正式公布《2014年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措施》有关内容。

《措施》从9个方面入手,提出31条具体举措,涵盖了促进资本融合、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务服务、加大财政扶持、加强融资服务、鼓励创业兴业、支持拓展市场、支持做优做强、引导规范发展等方面。教育、卫生、电力、供水、交通等七大公共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不局限控股地位,选择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试点,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向民营企业出售;在工程建设招标管理中,政府采购中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不低于采购总额30%,面向小型企业采购不低于采购总额18%……这些汇集了全市30多个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措施,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为成都市民营经济营造出更为优化的发展环境,拓展出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加大了更有力度的扶持服务。

(供稿:成都市统计局)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艺术 下一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