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5 12:59:01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及其功能实施某些行为。它比较注重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而英语口语教学也从以语言形式和用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为中心,所以这一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英语口语教学应用

长期以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句子的语法和结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下的运用,即上下文的意义。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也没有培养一种通过分析语篇、语境掌握语言的能力。于是,他们学得多而用得少,听得出却对不上。以“Are you planning to be here this evening?”为例,该句并未显示听话者是谁、说话者提起的时间和地点具体指代何时何地。但假如我们将此句放在一个语境下,那么说话者询问的对象可能是他(她)的同事或朋友,而该句中的“这儿”可能指单位或说话人家里,“今晚”可能就是话语产生的当晚。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意义在语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语言也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因此,我们对人们言语中所含的深层意义的分析比在话语中所出现的词句的分析更有必要。

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强调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及其功能实施某些行为。自从这一理论提出以来,语言研究就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境为中心;从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此外,英语听力教学也从以语言形式和用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为中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知道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要学会如何在某个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说话者本身的意图。因此,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语用学的简单认识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语用学也随之产生。因为对这一学科有各自的理解,而且要给这一学科下一个全面、确切的定义并不容易,所以诸多语言研究学家对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比如,Levinson这样理解: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Kempson认为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来达到成功的交际的理论;Leech曾下了这样的定义:语用学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Yule所给的定义是: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所传递的听和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尽管诸多研究者对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意义和语境必含其中的两个方面。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了解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研究的不仅是说的内容更侧重于言语所实施的行为。英国哲学家J.L.Austin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大量的哲学论述也接踵而至。比如美国哲学家J.R.Searle将言语系统化,对言语行为也作了一定的阐述。Searle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或句子而是言语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说一句或几句话是为了完成一个或几个行为,比如:请求、道歉、命令、邀请、禁止、祝贺、提问、征求意见等。因此,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例如,如果A说这样的一句话:I am hungry.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A胃口很好,为了解释他为什么吃得那么快,他说了这句话。在另一语境下,这句话可能是A想向别人要钱,好让他能买吃的东西。再在另一个语境下,比如A是一个小孩,那么他说这句话,又会被理解为向大人讨吃的东西。

Austin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相同,即发音、说出单词和句子等。它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表达歉意、布置任务、威胁恐吓、提出帮助、发出通知等。而说者的意图一旦被听者领

会,便可能带来后果或变化,如听话人接受任务、接受帮助、同意对方请求等。这便是言后行为。

四、言语行为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我们借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个简短对话:

――Why don’t we take a little break?

――Didn’t we just have one?

该对话是在两个人之间展开并且由两个疑问句组成的。当第一个说话者发话时,它的言语行为就是话语的字面意思“Why don’t we take a little break?”,而它的言外行为则显示这一问句并非询问理由而是提出一个建议:让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吧。当然说话者还希望话语的产生能带来一定的效果,即听者可能会接受“休息片刻”这一提议,这就是言语的第三个行为――言后行为。

第一个人在说话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而第二个人在说话时也同样实施了这三种行为。首先它的言内行为即说出了该句话“Didn’t we just have one?”。其次,所实施的言外行为表示听者反对对方的建议。尽管它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但它真正要说明的是:“我们刚刚休息过,所以暂时就不需要了。”最后,言后行为也随之产生,即第一个说话者可能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没有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提议。

间接语言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无论何时只要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一个间接的关系,间接言语行为就会产生。因此,陈述句不一定陈述事实;祈使句不一定含命令之意。比如:

You could be a little more quiet.(何自然,1987)

Take the blue one,if you don’t like the red coat.

以“Could you come and see me when you are next in New York?”为例,当说话者发话时,此话的字面意思是在询问听者是否有能力去看他,而他的言外之意是在要求听者下次去纽约时顺便看望他。因此,疑问句不一定产生疑问,有时它含有征求对方同意的意思。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说话者发话时除了表达该句的字面意思外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含义,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实施与否也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听者的身份、听者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话语产生的语境。试看以下一段小对话:

――Waiter!

――Yes,Sir?

――I can’t eat this. It’s too salty.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一,话语产生的背景可能是一个饭店;其二,说话者的身份分别是顾客与服务员;其三,第一个说话者当时正在吃东西;其四,第一个说话者对食物有所不满;其五,如果顾客认为食物不合胃口的话,他有权要求更换食物。话语产生说明了说话者提出了要求而不是陈述一个事实。

综上所述,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分支,但这一理论的研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它比较注重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以这一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能系统地解释在言语交流中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实施言语行为。它有助于让人们意识到话语的字面意思及说话者真正的意图;它在口语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英语口语教授者有必要研究语用学,并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谭云杰.英语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景和.英语教学名家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谈素质教育在职教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下一篇:浅议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