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4-05 08:42:07

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正确诱导。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这就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下面仅从教学语言、教学情感和教学气氛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阅读即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时,我饱含深情,这样导言:这节课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同学们精神一振,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他是谁呀?我告诉大家,他是闻一多,并且板书课题“七子之歌――澳门”接着提问:“子”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回答说:“孩子”。“七子”指哪七个孩子呢?我这么一问,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告诉学生“七子”指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这7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告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侵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我们能不能把诗人的这种感情带入朗读出来呢?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讲解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基酌结语也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有的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还是《七子之歌――澳门》,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如今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地飘扬在香港和澳门的上空。然而,台湾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二、巧妙引导体会情感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想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倾情阅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我先用带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情景――一个又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卖火柴。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上纵横驰骋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苦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大年夜街头的情景,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方对照,联系起来体会,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想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明旺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鹅,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并且启发学生――与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老师再创造的情景中,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进而再一步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动用想像的艺术来抨击那个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社会,以表达作者对小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随着老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也同老师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注意创造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走出教师意料的。我在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与教堂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根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点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我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注意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堂,提高教堂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路径初探 下一篇:谈和谐校园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