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胜雪一段香 雪亦傲梅三分白

时间:2022-04-05 12:19:03

梅花胜雪一段香 雪亦傲梅三分白

“同课异构”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教研现象,基层教研中经常采用这种形式。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异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基于不同的教学积累、不同的教学年段,在不同的课堂里,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势必在教学内容或形式上进行“异构”。

下面谈谈于琳琳老师和王晶老师“同课异构”《狐假虎威》。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各有侧重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

于琳琳老师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放在了词语教学上,通过聚焦词语落实了学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于老师抓住了这一训练重点,通过这些有特点的词语,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王晶老师制订的学习目标则是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抓住“狡猾”一词反复读文,引发思考,最后读懂了课文,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含义。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

第二,词语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字、词、句的教学,学习过程中要教会孩子联系课文和生活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下来,并学以致用。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如何能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鲜活起来?我想,于老师的《狐假虎威》这一课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课文中的词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的,不仅生动,而且折射出强烈的感彩。据此,在教学中,于老师不是简单的以词解词,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敏感地捕捉到了“狡猾” “犹豫不决”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6个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不同方法的积累和运用。比如,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狡猾”这个词语的时候,并没有进行理论化的说教式讲解,也没有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寻找抽象化的阐述,而是联系生活中的词语运用和学生展开互动,“老师说,你是狡猾的小昊,你愿意吗?”看似浅显,实则用意深刻,引导学生说出“狡猾的狐狸” “狡猾的敌人” “狡猾的小偷”等等,进而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充分理解词意。而在理解“犹豫不决”时,则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教师引导学生读文中语句后,总结“不大相信,又不敢不信,这就是犹豫不决”,使学生得到一个清晰的印象,达到深刻的理解。对于其他词语,主要是借助图片、想象等手段,让词语回归语境,不仅理解词意,更明确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文章的情感。

王晶老师的方法则有不同,她把本文的词语进行了分类,初读课文后,教师给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词语边思考: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谁的?然后抓住“狡猾”“犹豫不决”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通过提出“文中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狐狸的狡猾”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文中几处具体的描写,如“眼珠子骨碌一转” “扯着嗓子” “冷笑一声”等,进而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

三,朗读训练的指导各具特色

准确把握课文内涵、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崔峦老师也曾提到过,朗读是要很好地把握课文最基本的感情基调,才能读得更好。通过两位老师的课例,我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情感,才能进行有效朗读。

“词语”是于琳琳老师这节课的生命线。于老师恰当地借助语言描写的提示语“扯着嗓子” “冷笑一声”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揣摩狐狸当时的内心感受,学生揣摩练读之后,读出狐狸的狡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也明晰了课文内容,为后文理解狐狸诱使老虎上当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于老师鼓励学生将文字读到自己的表情上、动作上,在表演读中积累词语。

王晶老师则是将学生带到一个想象的世界,抓住“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出了什么鬼点子”引导学生反复练读、想象、细细揣摩,读出狐狸的内心世界。又提出“老虎为什么犹豫不决?它是怎么想的”来创设情境,读出老虎犹豫不决的语气,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代解的目的,读中有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尽管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不同、方法不同,但是她们都准确把握了学段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读出了课文的内涵,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这就是朗读的关键。朗读中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第四,拓展迁移的达成各擅胜场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以语文的小课堂为载体,构建学生生活的大舞台。

课堂上要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能。于永正老师用50年的教学积淀和思考提炼了6个字:学语言、用语言。因此,于琳琳老师在《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注重了积累运用,她巧妙地设计了一处故事续写,请同学们用上本课积累的词语“狡猾” “犹豫不决”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等,来讲述“狐假虎威”之后的故事。设计的意图是在变换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准确地运用语言。从实际的课堂呈现可以看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之后,学生已经积累、掌握了词语,并以理解为基础,能够在全新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运用语言。这一设计,让我们看到于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王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学习表达方面的拓展延伸,低年级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个弱点,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有意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很好地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王老师充分发挥了低年级孩子思维活跃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比如,王老师在学生理解了“狐假虎威”之后,设计“你们一定有话要对狐狸或者老虎说吧”这一环节,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阅读积累,意在强调提升语文素养,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落到实处,可以让有限的课堂绽放无限的光彩。

两堂《狐假虎威》,充分体现出两位老师对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呈现出她们对课文教学的个性化处理,同时又可以引发其他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让“同课异构”构建精彩纷呈的课堂。

上一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编制的文化性研究 下一篇:《狐假虎威》教学纪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