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根源

时间:2022-04-04 09:11:43

解读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根源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站在黑人与女性的高度之上,谱写关于美国黑人的与众不同的命运与生活,《所罗门之歌》小说的问世更加详尽地补充了关于美国黑人的历史。《所罗门之歌》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美国黑人文化。本文根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内容,解读托尼莫里森创作的该小说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化 民族

托尼莫里森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将笔尖准确地指向隐藏在黑白双重文化之下的黑人文化与民族情感,在《所罗门之歌》中表现出超强的超越性与思想性,她避开早期黑人文学反对种族歧视的普遍特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努力地将自身所倡导的黑人传统文化与现代黑人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发扬光大。

一、从《所罗门之歌》的故事内容解读其中的文化根源

《所罗门之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家族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着“黑人会飞”的古老传说,小说的主人公奶娃在得到了自己喜爱的女孩哈格尔之后,由于种种的过错致使哈格尔产生要杀死他的念头,可笑的是,这个念头成为哈格尔未来生活的支撑。奶娃却一直在寻找独立的出路,忽视了哈格尔。奶娃在摆脱父亲的束缚中将姑妈的秘密泄露给了父亲梅肯戴德,梅肯戴德以为派特拉口袋里装的是当年逃难时捡到的金块所以奶娃和吉他偷偷的去翻动姑妈的那个口袋,结果发现口袋里装的只是他祖父的骨头。但是这并没有让奶娃死心,就此罢休。奶娃继续回到南部打听关于金块的消息,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尽管没有找到金块但是奶娃却得知了一个关于他曾祖父的传说――所罗门的故事。会飞的黑人也就是奶娃的曾祖父不小心将他的第二十一位孩子掉在了飞回非洲的途中,这个孩子长大后并没有回到他的父亲身边,相反却与一位印第安女人私通并生下孩子,这位印第安女人便是奶娃的奶奶,在奶娃听完这个关于他的曾祖父的古老传说之后渐渐地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金块对此时的奶娃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自己的根才是奶娃自己最终想要了解的东西。

二、从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三种美国黑人生活模式解读文化根源

在美国白人文化为主流的大背景之下,托尼莫里森以美国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影响为出发点,融入自身的亲身体验,在小说中详细描述出了美国黑人目前的几种生活模式,将美国黑人的生活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奶娃的黑人,他的父亲梅肯戴德作为中产阶级中的著名的黑人代表,身上的黑人文化传统几乎被白人文化同化地一干二净,在他的父亲身上黑人文化传统早已不见了综影,但是吉他与“七日”却正好与梅肯戴德的情况相反,终日生活在对白人的痛恨之中,无法解脱,这两种极端的生活状态非但没有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白人文化反而统统丢失了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派特拉(奶娃的姑母)是一位虔诚的黑人文化的捍卫者,她一直努力地忠诚于自身的黑人文化,维护自身祖先的尊严,但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也同样以失败告终。托尼莫里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这三种美国黑人的生活模式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影响之下都是不适宜的,要想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强大的攻势下之下更好的生活就必须重新寻找出路。托尼莫里森在进行创作时不忘将新的希望寄托在奶娃的身上,以奶娃为观察点,寻找美国黑人理想、美好的生存状态。奶娃一边在承担着成长的困惑,一边又努力地寻找着自由,在这段苦闷的成长之路上奶娃最终寻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并且最可贵的是知道了自身的黑人文化是多么的珍贵。在奶娃的这段苦闷的成长历程中伴随始终是奶娃的奶奶,她作为黑人文化的引领者,一直承担着找寻黑人民族,正大种族的使命,对奶娃找寻祖先,理解黑人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从《所罗门之歌》创作主题解读其中的文化根源

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一直强调根与自我,并且在它们二者之间构建起了坚固的桥梁:了解自己所属的根是人更好地了解自身前提。这也是这篇小的主题,托尼莫里森的创作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那便是黑人文化传统。在寻找金块的过程中,奶娃渐渐地明白了真正地接受了自己与家庭的过去与未来,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根与自我。在小说的最后一幕,当奶娃放弃自己,直面昔日好友吉他的枪口时:他带着眼泪,做了一下深呼吸,曲起膝盖,跳了下去。他如同北极星一样轻快而明亮,他朝吉他旋过去,他们俩谁丧生于对方的手下已经无所谓,因为他明白:如果你放弃自己,你就能驾驭空气。在这部小说中飞翔成为托尼莫里森所要提倡的主题。

结束语:托尼莫里森的原始主义的回归成为她毕生追求的目标,《所罗门之歌》中的奶娃成为她对人类灵魂飞向美好的诉求。托尼莫里森将美国黑人的三百年的历史都倾注在自己的笔下,通过解读《所罗门之歌》中所包含的文化根源,不仅仅了解到早白人文化下的黑人的生活历史,黑人文化传统更是整篇小说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克里斯琴.黑人女性批评[M].纽约帕加蒙出版社.2011

[2]王军.二十世纪美国作家与作品赏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是唱好“三部曲” 下一篇:你会想我想得流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