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

时间:2022-04-04 08:00:5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关键是通过教学让认识得到内化,并逐步养成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即“演”,激发共鸣;“辩”,明白是非;“行”,知行合一;“验”,内化行为。

一、“演”,激发共鸣

如何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字变成生活的剧本,让学生成为剧本里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共鸣,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智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思想品德课中,对于故事情节完整、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由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学生在表演课文剧的过程中,通过融情于景的表演,体会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学生来出演课文剧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将教室模拟成商店,爸爸、妈妈和星星分别由学生来扮演,双方都试图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说服对方。表演之后进行点评,点评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评演中完善自己的言行,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激励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想要和能实现之间的区别和差距。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与爸爸妈妈有过这样的情形,参加了今天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想,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内化,从而在外在行动中将这种认识显现出来。

二、“辩”,明白是非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道德认知冲突的情境,设计一些辩论题,为学生创设进行课堂辩论的情境,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教师主持总结。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设计如下辩题: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从一辆轿车里走出来的一个陌生人对小兰说:“你好,小朋友,我是你们班主任的好朋友,我找他有事,你能带我去见他吗?”提出辩题:“小兰应该跟这个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抗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意识到看似平静的生活,一些简单的小事也暗藏着危险,在这个时候,要学会自我保护,不要忘记拨打110,进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我也告诉学生不能随便拨打110。

三、“行”,知行合一

思品课开设的目的是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在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如何在明理之后内化为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促使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实现知行合一。

为了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我在布置预习时就安排了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与家人的交流,了解我们家乡的变化,有位学生还写了一篇文章《白田路的今昔》,他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这篇文章,他告诉同学们,过去没有白田路,这里全是农田。经过10多年的建设,现在的白田路有住宅小区19个,有宝应最好的高中、小学、幼儿园。有的学生还找来了家乡变化的新老照片。学生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家乡的变化,从而激发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四、“验”,内化行为

换位思考和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增强了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我首先引导学生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做过哪些方便自己却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事,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那些劳动者的亲人,自己又会有何感想?有的学生说会随地扔垃圾,使环卫工人增加了工作量;有的同学说会不按交通规则走路,给驾驶人员带来不便,影响了交通秩序;有的同学说在小区玩耍时大声讲话,给别人休息带来不便。学生逐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上一篇:“书香校园”三忧 下一篇:China and EU Reach Deal on Solar Panel Tr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