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全国,打响房颤治疗的“翻身战役”

时间:2022-04-04 03:44:32

2013年4月11日至14日,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及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地区心血管病专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美丽的羊城广州隆重举行。这个习惯上被简称为“南方会”的重要学术会议,迎来了6000多名参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其中包括港、澳、台地区代表100多人,境外专家100多人。据记者了解,“南方会”一直秉承“规范、推广、指导”的大原则,从疾病治疗到疾病管理,从心血管病的筛查、内科防治、外科干预及介入治疗、康复与护理、综合管理五大方面,分设多个分论坛和卫星会展开讨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教授在为期4天的日程中,十分忙碌,他在出任“南方会”联合主席的同时,还担任了大会分设的“心律失常基础研究论坛”、“2013全国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高端论坛”、“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青年医师论坛”等多个分论坛、卫星会主席,并在本届“南方会”上做了《房颤消融最新经验和临床意义》《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规范化处理》《房颤抗凝方向的进展》等多场学术报告。

另据记者了解,吴书林教授自1990年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来,至今已治愈一万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在此领域,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项前瞻性研究。1999年,吴书林教授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等的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从本届“南方会”他所做的各场学术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吴书林教授今年的学术视点,一直与“房颤”这种疾病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会后,本刊记者围绕这方面的各种话题,对吴书林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坚持学术,注重临床应用与开放协作

作为“南方会”的联合主席之一及多场分论坛的会议主席,在采访开始后,吴书林教授首先对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作了简要介绍。他说:“长期以来,‘南方会’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拉近与国际间的距离,传播新概念、新技术,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次学术盛会中,60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共同交流了2012年至2013年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学术新成果,全面展现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吴书林教授继续介绍说:“本届‘南方会’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了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了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本着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本届‘南方会’设立了几十个专题论坛,交流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辩论赛、专家见面会、论文宣读、壁报交流和卫星会等,是一场丰富多彩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吴书林教授加重语气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名誉主席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医学技术不能遏制慢病流行’的新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单纯以生物技术很难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迅猛态势。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从‘传播与转化’的角度强调,当前医学以加速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医学和健康领域,无论是医生还是公众,所知和所做存在巨大鸿沟。本届大会一方面以“从指南到实践”为主题,强调医学的培训和知识的转化;另一方面也通过媒体的宣传,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公众。大会主席黄从新教授从‘人文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关怀的社会氛围。科学不是万能的,中国在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已经显现了文化的苍白和迷茫,迫切需要推进法治与文明的进程。大会主席黄德嘉教授则从‘预防与整合’的角度指出,预防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本届大会提倡预防,符合国际潮流。现代医学发展的问题是,分科越来越细,需要学科间的整合。整合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联动,这是医疗资源的整合。黄教授还认为,林曙光教授提出的整合概念值得进一步推广。来自台湾地区的大会主席常敏之教授则从‘交流与分享’的角度介绍说,台湾总共有心脏专科医生1500余人,其中300余人为介入医生。‘南方会’规模大、内容丰富,两地应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台湾介入每年是1.5万例至两万例,内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每年已经达到30余万例,病种丰富且病例复杂。香港心脏专科学院主席、大会主席王国耀教授则从‘互补与提高’的角度表示,近些年,香港和内地的学术交流活跃,两地的医疗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与内地医生的全方位交流,希望能够共同提高临床水平……”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地位不断升级

在采访中吴书林教授说:“‘南方会’秉承规范、推广、指导的原则,在注重理念传播的同时,更强调实用性。”随后,他的话题触及了“房颤治疗”这一专业领域。他首先开门见山地说:“目前,国内外的房颤治疗领域已经打响了一场‘翻身战役’,其具体表现在,近两年,国外房颤相关指南陆续更新,如ESC房颤指南和ACCF/AHA/HRS房颤指南等,那么,这些新指南都有哪些亮点呢?”

提出这个话题后,吴书林教授自问自答说:“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新指南均显著提升了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不伴显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症状性房颤导管消融指征显著提高――由‘Ⅱa,C类’提升至‘Ⅰ,A类’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适应证――对于持续性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合理的治疗措施;对于阵发性症状性房颤伴左房显著扩大或者伴左室功能显著下降者,导管消融也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吴书林教授认为,之所以说国内外房颤治疗要打一场“翻身战役”,是因为在近两年,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在发展并稳定在相对成熟的治疗阶段后,处于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期”。

对此,吴书林教授详细解释说:“近10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器械大大提高了标测的准确性。冷冻球囊导管、高频聚焦超声球囊和直视化激光消融导管、多极环形消融导管和高密度网状消融导管等新型消融导管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房颤的消融治疗。此外,远程导航系统显著减少射线曝光的时间,旋转式血管造影、局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实时三维影像技术使心脏三维结构显示得更为清晰,这些新技术将电解剖标测系统与CT、磁共振及心腔内超声联合应用,显著提高标测的准确性和消融的成功率。最后,内外科杂交式导管消融将进一步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这些动态说明,未来的新技术、新器械必将助力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

“但是,当前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仍亟待加强。”吴书林教授继续说,“因为我国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远低于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极少数房颤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治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而在房颤住院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比例也较低。其次,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容易受到药物和食物的影响,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国内极少数患者监测INR。最后,对卒中危险分级认识和使用不足,低、中和高危患者药物的使用比例相似。所以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亟待加强,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度;优化华法林的使用,开发更方便、快速、经济的INR监测方法,根据基因型选择初始剂量,找出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选择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无需调整剂量,无需监测INR,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卒中事件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可以作为华法林的理想替代药物应用于临床,在提供确切疗效的同时,还可方便患者使用。”

顺着这个话题,吴书林教授还谈及了房颤药物治疗方面的目前进展状况:“在口服抗凝药物方面,相比于华法林,新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安全和方便。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塞利瓦隆、阿齐利特、多非利特、维纳卡兰。决奈达隆是对房颤节律控制有效的药物,其疗效略弱于胺碘酮,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副作用的发生。塞利瓦隆转复房颤、房扑效果差,替地沙米、阿齐利特、多非利特、伊布利特能够有效转复新发房颤且维持窦律,但需关注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胺碘酮相比,维纳卡兰在转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安全性和可耐受性良好,但不能有效地转复新发房扑……”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三大问题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出了房颤治疗领域要打“翻身战役”的问题,那就说明目前在该领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就此话题,吴书林教授进一步提出,目前,我国房颤导管消融还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房颤导管消融一次需要约7万元人民币,而且有少部分患者还需要重复消融,如此昂贵的费用,限制了大部分患者接受这一治疗。而且同样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滞后。二是普遍存在的医患观念问题。房颤导管消融是近15年左右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早年的局灶性消融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复发率还很高,所以还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导管消融在近期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否能降低房颤患者远期死亡率、中风率等,目前还有待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三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数量还非常有限,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因为房颤导管消融操作复杂,相对其他如室上速患者的导管消融而言,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做好房颤导管消融往往不只是需要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些都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到了“掌握房颤导管消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的问题,那么,他作为广东省电生理界的优秀前辈,会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提高广东区域电生理医生的技能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首先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高度评价。”之后他详细介绍说:“广东省在2011年通过卫生部心血管介入直报网络上报的导管消融4886例,起搏器植入3057例,相对2010年增长分别为18.3%、14.1%,这与我们这几年在全省组织心电生理介入培训、提高部分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是分不开的。我们广东省人民医院在2011年开展的导管消融数量为1800多例,起搏器植入500多例,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介入病例,达到了40%,为在我们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还利用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平台,通过心律失常学组活动,组织全省热爱心律失常专业的医生,共同学习和交流,同时我们鼓励年轻医生拿出他们的疑难病例或成功病例来交流和深入讨论,使从事这一专业的每一位医生都主动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此外,考虑到房颤导管消融的复杂性和医生的学习曲线问题,我们的培训从心房解剖等基础理论开始,组织医生观摩手术过程,边做病例边解释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到达部位的解剖关系、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在后续的培训课程中反复播放病例、拿出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病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学。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深受省内心律失常专业医生的欢迎。”

在采访中,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主任的吴书林教授还谈到,面对“遍地开花”的介入治疗开展情况该中心对各机构进行的质量控制问题。他认为:“目前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医疗技术让广大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这是件好事情。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对医疗机构和个人都有一定要求,原国家卫生部都有明文规定。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质控中心比较特殊,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和先心病介入质控统一挂靠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我们肩负重任。本所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同时作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先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三个专业培训基地,把培训基地的工作纳入到整个质控工作中去执行,两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质控形式包括定期现场调研、不定期飞行检查、上报并讨论所有死亡病例及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旨在督促各位医生按照规范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活动,不断提高技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用好‘介入’这把剑,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位一体”,长期走在国内领先行列

记者注意到,吴书林教授的现任职务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而且也了解到,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既然以“研究所”冠名,“科研”工作势必要成为该机构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那么,平时他们是如何把“临床”和“科研”工作给予定位,又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坦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机构,即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我们研究所的临床医疗水平之所以能在国内领先,其动力的源泉在于强大的科研工作。从1978年至2011年的30多年间,共有141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国家级奖励21项,部省级奖励68项,省厅级奖励52项。在获奖的科研成果中,有126项推广应用于临床。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十一五’期间,在先心病外科和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又承担了3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01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教授申报的《广东华南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得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医学研究中心余细勇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Niche在干细胞心肌分化与心脏异常发育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这是研究所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庄建院长申报的 《复杂先心病防治网络建设和优化治疗策略研究》入选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谈到这里,吴书林教授感慨地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东风湿心、风湿热是高发病,研究所的前辈湘耀教授就组织全所的力量投入到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研究所在此领域依旧世界领先。介入技术在30多年前在国内还处于空白,我们研究所的专家率先从美国、日本将这项技术引进中国,开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河。如何使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国产化,从而降低病人费用,是近年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射频消融导管研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都是围绕心脏病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临床运用都将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为千万患者谋福利……”

采访到最后,吴书林教授说:“凭借我们研究所丰厚的学术积淀,在国内、国际已经打响的这场房颤治疗的‘翻身战役’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为本领域的学科发展做出更优异的贡献!”

专家简介

吴书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临床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系美国心律学会 Fellow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委,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另任十余家专业学术期刊编委、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和研究工作。 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九五”期间“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2004年获广东省“名医工程”项目。2006年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2011年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共同合作项目1项。2009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获中国心脏电生理杰出贡献奖。近年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共6项。主编和副主编著作3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200多篇。

上一篇:表面麻醉下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 下一篇:“踩油门”还是“踩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