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

时间:2022-04-04 01:51:23

完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美好的享受。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读懂课文。

三、教学中在加入政治思想教育

目前,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课程标准》讲到,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整体观念

小学语文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基础,处处围绕主线,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信息的搜集和处理 下一篇:课堂组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