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时间:2022-04-04 10:08:59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己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就业问题已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业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Abstract:In the now society, question oneself wh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after becomes one which of day by day focal points the people pay attentio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the national precious wealths, in the party and under the national concern, the employment question already compared to formerly had the very big progress, but gets employed the situation is quite stern, this article makes a discussion in light of this.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作者简介:刘梦(1980- ),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扩大就业是我国目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对大学生而言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应该认识到,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大就业空间,引导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调整心态积极就业,最终达到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快乐就业,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1、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合理调整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要健全和完善劳动立法,提高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完善人才市场、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调控引入到高校招生工作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建立完善和开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该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促进就业的职能,实行就业条件和选聘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兼顾在校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优胜劣汰,择优录用,真正建立起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化就业机制。

2、教学改革必须应对市场需求。首先,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其次,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系统。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学是一个由校园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的地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应具备全面适应工作的各种能力。首先,在现有就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就业理论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高校专业自身具体情况分析,设计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制等;其次,就业指导中包括有机结合的多个方面,如就业观、职业与性格匹配分析、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筛选、简历制作、应聘技巧等,还包括与此相关的个人形象设计、个人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等等;第三,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还应是全程性的,从入学到毕业,从墓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到就业技能的系统性综合引导和指导,应杜绝就业指导的盲目市场化倾向,努力从就业力的基础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4、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初始职业到职业终止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依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来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位,有计划地接受教育和实施训练,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和选择阶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与弱点进行切合实际的判断,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身概念,结合社会发展和需求,作出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定位和调整。同时,要允许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兼职活动,利用勤工俭学,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并培养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就业竞争自信、创业意志力及提高心理素质。

5、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职责简单,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背景单一,社会阅历有限,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业指导人员应主动出击,通过市场调研、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到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短期挂职等、向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咨询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与毕业生专业相关的行业特点、发展前景、所需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等,从而对毕业生进行切合社会需要的指导。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扩建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实习,获取更感性的认识。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做好,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志,张慧.高校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及就业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杨四海,陈玉君.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文化解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29)

上一篇:中国农民工流动后果的文献综述 下一篇:农民工平等就业难实现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