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培训就可以去户外?非也!

时间:2022-04-04 06:53:46

不用培训就可以去户外?非也!

《2011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整理了厚厚的一本户外事故。

4月18日

来自河南信阳、宝鸡岐山、太白的4位驴友和2名太白当地向导背工,决定进行鳌太穿越。前行路上,气温聚降到零下20多度,体重80公斤的牧野在暴风雪中剧烈咳嗽,以至呼吸困难。虽然驴友们结束穿越,护送牧野返回,但最终没能来得及拯救牧野的生命。

7月25日

香港登山爱好者Jeff在布罗阿特峰发生滑坠死亡,遗体夹在海拔7000多米的冰裂缝中。经多次协调沟通,Jeff在港家人同意将其遗体永远留在他深爱的大山上。

11月6日

30名驴友在江门鹤山市鹤城镇彩虹岭迷路,事发当日天气异常闷热,不少驴友在爬山过程中都有喘不过气来,多名驴友出现体力不支和中暑头晕等症状,其中一名49岁的鹤山市公务员更是昏迷在山中。公安消防大队14名官兵上山搜索了7个小时,终将驴友营救下山,但昏迷的驴友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8月12日

12名武汉驴友相约来到宜昌杨家溪水域溯溪探险。28岁的男向导溺亡。事故原因简析:1. 未穿救生衣 2.对风险预估不够;3. 对地形不熟悉。

近5年来,随着户外人口的增长,户外运动事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对于户外危险,如何预防与应急呢?有人认为不就是出来玩吗,还用得着培训;有些人怕花钱;有些人不知道去哪里培训。而实际上,户外人应树立正确的户外观念、心理结构,才能在户外运动中安全地获得身心的丰富收获。

就户外安全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培训部部长马欣祥博士。

常识应掌握,求生欲望最关键

户外仅仅等同于“玩”吗?采访一开始,马欣祥就否定了这样的观点。他举例到,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登山协会统计的死亡人数是200多人了。去年的滑坠和坠落12人、突发疾病3人、迷路和失踪的2人、溺水5人。在户外项目中,登山(高山)的死亡人数在逐年下降,其他项目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登山。“很多人认为户外没什么,就是玩嘛,玩怎么会有安全问题?但往往出事的就是这些人。”

户外运动的培训主要包括人文、自然地理、装具装备三个方面。马欣祥指出,从统计数据看,出事的人中经过培训的占比极少。他说,2007年央视记者在北京灵山遇难,与活动当日所租车辆晚点和天气变化有关。“当天,队伍经协商后变更了路线,行走时间大大超出原计划,央视记者出现虚脱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些人其实就是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进去了。有的常识,稍微学习,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当然,这和户外经验、技能也有关系。”

那如果在户外遇到危险,当事人应如何处理呢?马欣祥表示,冷静、求生欲强的人存活几率越大。比如,二战时期,英吉利海峡的敌舰经常被击沉,多数生还者,不是年轻力壮的,而是求生欲望最强的。后来,人们就演绎出“拓展训练”课程。

“户外安全教育计划”呼之欲出

有实验证明,人的行为、认知的提高,80%以上是靠宣传和教育,法规的力量仅占10%。据马欣祥介绍,目前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正在筹划“户外安全教育计划”,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马欣祥说,此前,户外培训更多的是面向专业人员、户外从业者,而“户外安全教育计划”主要是面向广大户外爱好者,包括参与和没参与户外运动的人。

他全面介绍了户外安全教育计划的4个目标。首先是,要建立户外安全教育的制度、课程体系,准备教材、师资力量,设立安全教育基地。第二个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安全教育网络基地”,马欣祥将之比喻为“打桩”,也就是“在合适的地方打好桩,以这些桩为基础,扩大覆盖面”,“桩”又好比“腿”,有“腿”才能走得起来。

户外安全教育要普及下去,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这就是第三个目标——从现有的户外人群里培养技术骨干力量。目前,中登协有两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派讲师团去各地进行安全普及宣传,教授户外基础技能;二是培养大批的宣导人员,在不同的活动和场合中,把安全理念、与安全有关的因素传播出去。“如果有更多的安全宣导员,我们的安全普及工作就能尽早达到满意的效果。”第四个目标就是,通过以上方式,倡导安全科学环保的户外理念,建设健康积极的户外文化。

具体来讲,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会分步走,先成立若干工作小组,由骨干力量牵头。比如,课程的开发小组;针对户外爱好者,做活页宣传纸,出宣传手册等等,提醒户外人诸多出行注意事项,培养大家安全意识。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制作户外安全宣传光盘,发放出去。

上一篇:最杰出的追随者 下一篇:华山论剑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