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交锋》

时间:2022-04-04 02:24:22

故事

2006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 (The John Newbery Medal)颁给了女作家林恩・雷・帕金斯(Lynne Rae Perkins,1956-)的第2本小说《十字交锋》(Criss Cross,2005)。

《十字交锋》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东部一个叫萨尔达姆的小镇为背景,描写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如何追寻爱和生活的真谛。书中几乎涵盖了少年儿童所关心的一切,包括家庭、生活及朋友。故事主要从两个14岁的少年黛比和海克特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开始,作者使用意识流手法,描述无聊之极的黛比如何渴望浪漫、新奇的事情发生。黛比喜欢男孩子,但在他们面前,她连话都说不好。好在她有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有海克特等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以及患关节炎、需要她帮助的邻居――德国老太太布鲁宁夫人。她与老太太的孙子比德不期而遇,两个人几经周折,在没有成年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开车把老太太送到医院。他们还一起到附近的小镇探险。可惜几天后,比德就与父母一起回西海岸自己的家了。

与特洛伊大王子同名的海克特也是个颇为有趣的人物,不乏自我意识与幽默感。在思考自己与大他三岁的姐姐长相之间的区别时,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仍处在长身体阶段。他糊里糊涂地被姐姐拉去做挡箭牌,平生第一次去了那种黑乎乎的咖啡厅,却不想因此迷恋上吉它。吉它课上,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子,千方百计寻找与她单独接触的机会,看见别的男孩子与她在一起,不禁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小说一开始,黛比一边读杂志一边在玩弄脖子上的项链,结果把挂钩弄坏,后来项链不翼而飞。几经周折,项链在故事结尾重新回到主人手中。这条项链像一根红线,把小说中零零碎碎的小故事连接起来。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她希望发生点什么”就印在小说的封面上,一个少女的背影旁边。黛比在读一本杂志,杂志里的文章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自我,但旁边的插图却正相反。黛比在想,也许世上的事情都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任何东西都有漏洞。但她还是希望发生点什么,发生点美妙的、不同的事情。很显然,黛比在读着杂志、手里玩着项链挂钩的同时,脑子里却在思考着生活的意义,希望发觉、捕捉到美好、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的主题在小说里随处可见,如在第3章,黛比对一本科幻小说如痴如醉,希望自己变成故事中聪明、友好、淳朴的外星人。她向自己的小狗倾诉,小狗认真地倾听她的每一句话,似乎她的每句话都那么重要、那么有趣。看着自己心爱的小狗,黛比真希望每个男孩子都像这只小狗一样善解人意。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女渴望与人交流,希望被人理解的急切心情。

小说第30章是全书中最短的一章,只有半句话,但标题却是38个标题中最长的。半句话的标题加半句话的正文构成一句完整的话:黛比把(比德的)照片拿给芭迪看,芭迪说:“也许我也可以去给布鲁宁夫人干活。”这不动声色,看似平常的半句话却是书中最幽默的片断之一,读到这里读者往往忍俊不禁。小说的前一章讲到比德随父母回家后,黛比无法忘记自己与比德的三天半相处。布鲁宁夫人发现黛比喜欢自己的孙子,于是把孙子的近照送给黛比。回到家里,黛比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悄悄地欣赏比德的照片,母亲进来送给她一封加州来信,信里还有一张与黛比刚藏在枕头下的一模一样的照片。黛比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把信与照片拿给自己的好友芭迪看,接下来一章中的半句话就是芭迪看照片后的反应。拥有照片者的自豪,看照片者的羡慕,两个少女对异性朦朦胧胧的渴望、对浪漫史的憧憬,都在这半句话中跃然纸上。

在接下来的第31章,帕金斯写道:“黛比口袋里装着比德的信,感觉好极了。但很快,这种美妙的感觉就消失了。一切还是老样子。”

小说结尾,暑假结束了,我们的小主人公们以及广大读者觉得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却又觉得实际上什么都发生了。黛比与海克特及同伴就要读高中了,面临生活中的十字路口,他们做出种种不同的选择,其间不断长大成熟。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及性格的不稳定性暴露无遗。童年一去不复返,他们长大了,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

各种艺术手法交相辉映

为了充分表达孩子们青春期不稳定的性格,作者在《十字交锋》中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故事,传统叙事手法与后现代手法并用,文字、图像、素描、乐谱,各种艺术手法和拼贴技巧交相辉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37页的小说中50多页附有插图,有些插图占到一整页,有些插图虽然很小,但一页中有好几个,组成一个系列。这些插图与文字叙述紧密相连,妙趣横生,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书中这些插图都由身为艺术家的帕金斯亲手绘制)。

在名为“日本篇章”的第10章中,黛比和芭迪在讨论学校的年鉴,有些对话完全采用日本俳句形式,其中8首相连,全章共有12首俳句,如:

Jeff White is handsome, 杰夫・怀特长得真是潇洒,

But his hair is so greasy.只可惜他的头发油乎乎地

太脏了。

If he would wash it... 要是他把头发洗干净……

全诗只有三行,17个音节精炼、含蓄、意犹未尽地表达了两个正从孩童步入少女时期的女孩子对异性的那种蒙蒙胧胧的关注:第一行表达了女孩子对异性的倾慕,第二行话锋陡转,第三行表达了对异性的期望。

小说第22章“《呼啸山庄》/《趣味机械》”采用报纸分栏格式排列,左边一栏讲述黛比在读《呼啸山庄》,不明白女主人公凯瑟琳何以会为财产或其它物质的东西嫁给林顿,而把自己所爱的人希斯克利夫抛诸脑后。右边一栏叙述列尼在读《趣味机械》。列尼原本是个小书虫,读百科全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后来他对机械发生浓厚兴趣,喜欢琢磨家中的旧电器之类的东西,还真修好了一些早就弃之不用的旧家电。此时,读着杂志的列尼又技痒难忍,找出家里脏兮兮的破自行车来修。两个少年起先都在读书,但兴趣爱好截然不同。黛比从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联想到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而迷恋机械的列尼总是急切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同的是他们都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在探索未知的世界。

小说标题“十字交锋”取自故事中黛比、海克特等几个少年春季以来每周六一起收听的广播节目。这个名为“十字交锋”的广播节目中播放的歌曲有些令人恶心,有些则滑稽有趣。“十字交锋”的这种不确定性贯穿小说始终,是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性格不稳定性的绝好隐喻。它暗示了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即黛比的故事与其他小伙伴的故事“十字交锋”。这些少年各有各的兴趣爱好、新结交的朋友、新出现的烦恼,但他们都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必须做出选择。每周六他们“交锋”在一起收听节目,然后又分散开来,各奔东西,各寻各的生活意义。

“十字交锋”的即时性、短暂性、偶然性还暗示书中小主人公之间以及他们与父母亲人之间错失的交流良机。小说第29章“大象”中,黛比正在悄悄看比德的照片,母亲进来送信。黛比知道母亲很想知道缘由,她也很想向母亲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还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事。母亲也很渺茫,她曾经认识一个男孩子,后来这个男孩子弃她而去。然而母亲并不知道此刻正是与女儿探讨这个敏感问题的绝好机会,不知母女俩可以趁此机会交换看法,一起商讨对策。她们的小秘密在不经意间错肩而过,就像蒙着眼睛的大象毫无知觉地跨过一个小玩偶。无法与母亲分享秘密的黛比只好找自己的朋友芭迪,随后又与海克特的姐姐探讨这个问题。少年成长中不仅渴望新奇,还渴望与人分享这种新奇,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人人需要“十字交锋”,青少年尤其如此。

《十字交锋》获奖后,许多读者包括十一二岁的小读者都在网上发表书评,认为这本小说运用不动声色、幽默、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与生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当之无愧。美国儿童图书协会主席芭芭拉・巴士顿更是高度评价了该作品的创新意识,认为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充满了后现代文学的典型特征,作者采用特定旁观者的角度,“准确抓住了青春期里确定和不确定的一切,并将之成功地表达出来。”

上一篇:文艺思潮与文艺规律 下一篇:当前文艺的道德批判